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类乌齐 / 历史沿革

类乌齐历史沿革

2025年09月28日 10时15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类乌齐县“十四五”期间发展定位为“一园四地一门户”,即:着力打造成昌都“后花园”、昌都对外开放“北大门”,建设绿色工业示范地、文旅康养示范地、农牧融合发展示范地、生态文明示范地。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发展格局,即:做精做优县城核心区,打造融城示范发展轴和景城联动发展轴,构建南部城镇综合发展区、东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区、西部绿色生态保护发展区。构建“三廊两区多点”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即:以紫曲、格曲、昂曲三条蓝色生态廊道、东部高山峡谷特色景观保护区、西北部雪域高原生态涵养区以及各类重要生态节点为核心。

类乌齐在藏语里是“大山”的意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市北部,东邻卡若区,南连洛隆、八宿、西靠丁青,北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交界,幅员面积6337.92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年平均气温2.6℃左右。县城所在地海拔3840米,地处国道317和国道214交汇处。全县辖2镇8乡,84个村(),289个自然村,总人口63533人。类乌齐县物产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发展要素可塑造性强,素有“彩色类·三江花都城”“西藏小瑞士”“昌都后花园”之美誉。全县民族文化浓厚,是古代“茶马古道”“唐蕃古道”清朝入藏官道”“十八军进藏路线的必经之路近千年历史的嘎举派名刹一类乌齐寺,其主殿“查杰玛”大殿,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恩达战斗遗址,该战斗为昌都战役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全县地热资源丰富,几乎各乡(镇)均有自溢泉,其中伊日温泉、扎西贡温泉在藏区久负盛名,2021年被世界温泉联合会授牌为“世界高原温泉之乡”称号。全县自然资源肥沃,草原覆盖率达49.29%,森林覆盖率达44.44%,辖两个国家级保护区,长毛岭国家级马鹿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少有、西藏唯一的规模较大的野生马鹿养殖场;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浓郁湿地文化和康巴文化特色,是昌都湿地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全县畜牧产业优良,2016年类乌齐牦牛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17年被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为宝贵的基因库,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等6部委确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1年11月获得首届中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文化引领优秀品牌,2021年12月类乌齐县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牦牛全产业链典型县”称号,2023年8月类乌齐牦牛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20258牦牛存栏总量19.7万头全县矿产资源丰富,铅锌矿、菱镁矿、锡矿、铜矿、煤矿等,卡玛多菱镁矿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已知的陆生菱镁矿中仅存的一座高品位大型隐晶质菱镁矿,储量巨大、品质优良全县清洁资源充沛,格曲河、紫曲河、吉曲河三大水系流经全县各乡(镇),年平均流量为23亿立方米;风、光、水清洁能源总储量达314.9万千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