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昌都要闻

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08月26日 07时10分

【字体:

打印本文

分享:

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6月22日昌都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通过


昌都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新征程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昌都发展环境新特征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节 指导思想

节 遵循原则

节 战略定位

节 主要目标

章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第一节 打造卡若市域综合功能发展极核

节 打造芒康丁青两个副中心

节 打造三大特色功能片区

节 打造四大主题门户

第五节 优化布局五大功能组团

章 强化战略支撑,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健全覆盖更加广泛的水利保障体系

第三节 加快构建更加充沛的电力保障体系

 推动发展更加智能的新型基础设施

第五节 建设更加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形成全域产业布局

第一节 加快发展通道流域经济

 全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

六节 活跃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提质发展高原生物产业

第八节 繁荣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强力推进开放融合发展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三节 深化拓展援藏协作机制

第四节 稳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章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节 实施乡村十大幸福工程

 联动推进城乡共同体建设

第四节 有效增加耕地资源供给

 持续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节 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章 坚定不移推动共同富裕,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第一节 实施全民增收提级计划

 实施能人经济培育工程

章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节 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节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节 全面推进健康昌都建设

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节 提社会保障水平

章 深入开展美丽昌都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第一节 建设西藏生态文明高地

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节 持续加强环境系统综合治理

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第十 深化平安昌都建设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反分裂斗争赢得全局性主动

节 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

节 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节 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节 助力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节 全面推进法治昌都建设

第十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第三节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昌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昌都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全面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区党委重要部署,主要阐明昌都市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体现各族群众意愿,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昌都与全国全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必须把握新时代西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全力推进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九届区党委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务实进取、开拓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向好。反分裂斗争深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全面加强,守土固边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乱象治理成果显著,与青川滇三省的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顺利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各族群众安全感和安全满意度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我要稳定”的意识愈加强烈。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2.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688元,分别是2015年的1.9倍、1.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6.440.543.1调整到2020年的12.345.142.6,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3%。在建电站装机容量达到720.5万千瓦。高争水泥二线、海通水泥、海螺水泥点火投产。累计实现旅游收入90.76亿元。昌都新区成功获批自治区级经开区、高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累计完成投资950.4亿元,是“十二五”的1.6倍。川藏铁路雅林段开工建设,邦达机场第二跑道建成使用,机场高等级公路昌都至加卡段建成通车,乡镇和村居通畅率分别由2015年的40.5%12.9%提高到96.8%75.2%。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昌都与藏中电网成功并网,“三区三州”农网改造升级全面竣工,主电网人口覆盖率从47%提高到94%。扎仓嘎水库下闸蓄水,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完成。4G网络全覆盖,5G信号主城区覆盖。新一轮旧城改造全面完成,特色小城镇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大力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整合268亿元实施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持续提升,19.4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县(区)全部脱贫摘帽,消除了长期困扰各族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先后四次被自治区确定为“综合评价好”。脱贫攻坚取得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精神上的累累硕果,群众精神面貌发生由内而外深刻转变,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为维护稳定起到了固本培元作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002元、13041元,分别是2015年的1.6倍、1.78倍。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五个100%”教育目标全面实现。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68岁提高到71岁。圆满举办昌都解放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等节庆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3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深化改革开放成果丰硕。落实或启动推进改革任务233大项782小项,农牧区改革形成一批亮点成果,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成效显著。累计到位招商引资资金239.83亿元,是“十二五”的4.06倍。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8万余户,是2015年的2.52倍。援藏工作不断深化,累计落实援藏资金62.16亿元,援藏格局纵深推进,“组团式”援藏成效明显,各族群众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站在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高度,全力打造“三江流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34.78%,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100%,主要江河干流水质优良。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自治区级园林城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为美丽中国、美丽西藏贡献了力量。当前,昌都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疆巩固、党建加强、人民幸福的大好局面,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厚爱,离不开援昌省市企业的鼎力支持,离不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无比正确,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1-1:昌都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指  标

2015年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目标

属性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速(%)

2020年

年均增速(%)

安  居  乐  业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311

12852

12

13041

12.3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374

35700

10

36002

10.0

预期性

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2.57

[17.05]

-

[19.46]

-

约束性

服务业就业比重(%)

25

37

-

28.8

-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次)

4639

6300

7

6560

7.2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4

≥11

-

9.8

-

预期性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72.54

≥95

-

96.71

-

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

68

≥70

-

71

-

预期性

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

97

99

-

99.04

-

预期性

97.85

99.2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

98

-

预期性

城镇棚户区改造(万套)

0.3

[2.55]

-

[2.85]

-

约束性

保  障  有  力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32.02

-

10.6

252.89

9.0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0.24

20

14.3

18.26

12.3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增速(%)

0.5

14.7

-

5.7

-

预期性

旅游总收入(亿元)

11.8

≥30

≥25

17.02

7.6

预期性

城镇化率(%)

15

≥30

-

26.62

-

预期性

行政村通硬化路率(%)

12.9

75

-

75.2

-

预期性

主电网人口覆盖率(%)

47

97

-

94

-

预期性

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普及率(%)

87

99

-

100

-

预期性

行政村通宽带率(%)

60

100

-

95.62

-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万元)

220

355

-

4437.75

-

预期性

互联网普及率(%)

16

≥45

-

63.12

-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40

45

-

45

-

预期性

家  园  秀  美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7.252

5.4535

-

5.45

-

约束性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251

176.46

-

161.01

-

约束性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43

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核定范围内

0.34

-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52.7

≥60

-

54.3

-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按国家和自治区核定降幅

35

-

约束性

新增人工林地(万公顷)

1.371

-

-

[5.221]

-

预期性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9.1

≥95

-

100

-

 

主要江河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标准的比例(%)

100

100

-

100

-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吨)

化学需氧量

<1

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核定的范围内

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核定的范围内

 

氨氮

<1

 

二氧化硫

<1

 

氮氧化物

<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万公顷)

[0.08]

[1.63]

-

[1.91]

-

预期性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11.7

75

-

53.1

-

预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

≥85

-

98.7

-

预期性

社会和谐

基层民主参选率(%)

95

≥95

-

95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9

<0.03

-

0.01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

0

-

0

-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1.09

<1

-

1.1

-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内为五年累计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城镇指市政府所在地和11县(区)县城。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昌都发展环境新特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昌都与全国全区一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坚强核心把舵领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宏伟蓝图,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将引领昌都迈进新发展阶段;国家战略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助力昌都打造面向祖国内陆的全区重要开放枢纽和绿色工业新的增长极;发展格局强力支撑,自治区“一核一圈两带三区”发展新格局的纵深推进,必将进一步拓展昌都发展空间;开放融合趋势明显,昌都与周边省市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必将助力昌都加快形成区域开放合作大格局;交通体系加快完善,必将强化昌都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连接藏青川滇枢纽作用;自身积累基础坚实,必将推动昌都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昌都与全区一样,呈现出“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反分裂斗争进入应对重大风险的关键期,不同性质矛盾相互交织斗争将更加尖锐、复杂、激烈;社会大局进入实现长治久安的推进期,稳中有风险、稳中有变数,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治安全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大、促进共同富裕和加强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生态保护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期,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高发,应对气候变化和抵御灾害能力较弱,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任务更加繁重;边境建设进入富民强边的攻坚期,补齐强边短板、加强国防能力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我们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新时代昌都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新征程。

专栏1-1  “十四五”时期昌都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潜力分析

“十四五”时期昌都面临的困难挑战

总体发展差异大。近年来昌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高位增长,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特征仍十分明显。人均GDP、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全区垫底,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均排在全区第六。与10个主要涉藏市州相比,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与邻近“三州两市”相比,弱于东(甘孜)、南(迪庆),强于北(玉树)、西(林芝、那曲)。

开放发展程度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制约,昌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不足,发展通道尚未真正搞活,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不够,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融入邻近区域发展大格局、建立面向内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还需进一步破解。

提升质量任务重。“二三一”产业结构还不稳固,工业化积累程度仍然不够。农牧民人口占比高达87%,大量人口仍在从事附加值低的一产。城镇化率仅为26.6%,比全国、全区分别低34个、4.9个百分点。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发育与人口基数不相匹配,纳税过亿元的企业仅有3家。

公共服务短板多。防止规模性返贫任务较重,促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教育质量还不够高。每千人拥有床位数比全国、全区分别低2.03张、0.6张,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道路交通和农田水利设施仍然滞后,还有6%的行政村未实现主电网覆盖。

生态环境本底弱。昌都地处“三江”流域和横断山脉中段地质灾害多发地,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防灾抗灾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应急管理能力仍然滞后。加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统筹“绿起来”和“富起来”亟待转变发展方式。

治理提升挑战多。昌都是西藏的东大门和全区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反分裂反渗透形势严峻复杂,应对十四世达赖去世转世斗争的准备还不充分,推动寺庙由“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任重道远,输入性隐患较多,局部草场、虫草纠纷时有发生,个别县“双拖欠”问题突出,矛盾纠纷总体呈上升趋势。

“十四五”时期昌都面临的机遇潜力

发展政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心系雪域高原、情牵边疆人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赋予了边疆发展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一揽子真金白银般的特殊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将使基础设施、水电开发、乡村振兴、开放融合等领域迎来新一轮热潮,为昌都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地理区位优势。昌都作为面向祖国内陆的藏东重要门户,区位优势在全区7地(市)中独一无二。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加快实施,发挥援藏优势,依托加快建设的现代交通体系,昌都向东可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北可融入陕甘青宁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兰州西宁城市群、滇中城市群,打造全区面向内陆的重要开放枢纽大有可为。

自然资源优势。全市耕地、草地、林地面积分别占到全区的19.74%、6.43%、25.62%。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水资源总量达77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约4821万千瓦。已知的主要矿种有68种1160处。虫草、贝母等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达1200余种,野生动物400余种。各类A级旅游景区达14处。借助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开放融合趋势,发展以绿色为主导的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域经济潜力巨大。

产业潜力优势。金沙江、澜沧江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进入加快推进期,玉龙铜矿、菱镁矿等绿色工业进入全面达产期,海通水泥、海螺水泥等建筑建材进入产能释放期,以青稞、牦牛、绵羊等为代表的特色农牧业正在逐步形成规模效应,文旅康养产业开发潜力巨大。持续巩固“二三一”产业结构,不断强化工业化积累,一定可以实现“产业倍增”。

城镇基础优势。在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下,主城区和县城建设走在全区前列,昌都新区为代表的园区平台逐步完善,统筹城乡、产城融合的基础比较扎实。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纵深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自治区“一核一圈两带三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加速构建,通过城乡协同、产城融合,必将进一步拓展昌都发展空间,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人文历史优势。卡若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青藏高原就与内地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也是在昌都汇合后再往拉萨延伸,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解放昌都升起了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是“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宝贵的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激励各族群众团结奋进。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区党委九届九次全会分别描绘了未来15年全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根据党中央战略决策、区党委安排部署,展望二〇三五年,昌都与全国全区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现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铸牢,中华文化始终是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心灵归属,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所有县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标准,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美丽昌都全面建成,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高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藏传佛教中国化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社会大局实现长治久安。

未来的昌都,将是开放通达的门户中心。建成由川藏滇藏铁路、支线航空、国省道构成的陆运、空运纵横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深度融入自治区发展新格局,有机融入四省城镇群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圈,精准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交通优势及流通能力凸显,智慧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各类要素及资本资源聚集,进一步拭亮开放魅力新名片。

未来的昌都,将是经济繁荣的藏东重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在全区、涉藏地区和邻省交界地区的综合实力排名明显提升,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域经济蓬勃发展,成为西藏的重要核心经济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界区的新增长点。稳农、强工、兴旅,特色优势产业加速、提质、增效,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开创昌都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未来的昌都,将是集聚活跃的兴业热土。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释放就业创业创新活力。就业创业创新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就业机制、创业平台、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建成法治、便利、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和诚信、热忱、高效的服务体系。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数字经济等繁荣发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昌都,成为筑巢引凤的服务高地和投资兴业的福地。

未来的昌都,将是幸福和谐的三江名城。以顺民心、厚民生为本,建成更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成果普惠各族群众,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族群众美满祥和的生活环境、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和谐共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未来的昌都,将是气质优雅的文化原乡。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融城融镇融村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立体成型。建成一批文化氛围浓郁的景区,开发一批极具内涵的文创及手工艺产品,培育一批非遗及民俗文化传承能人。边疆明珠小镇璀璨夺目、民俗风情村庄特色鲜明,独具藏东特色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活化丰富多彩,“人文化、绿色化、智慧化”的文明形象全面树立

未来的昌都,将是生态文明的示范高地。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人心,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三江生态保护建设示范带展示“水汇合地”的壮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共建生态文明的高地,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得到有效保护。旷世绝美的生态环境让人心之所向,雄奇的山、奔放的水、广袤的大地更加美丽,极具张力的绿色昌都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未来的昌都,将是安全稳定的善治之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和谐共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爱国主义传统融于血脉,“红色基因”生生不息,“茶马古道”商业精神源远流长。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蔚然成风。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昌都让人心驰神往。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明确指导思想、遵循原则、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

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认真贯彻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九届区党委历次全会以及昌都市第二次党代会、市委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五个根本”的规律性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抓好“四件大事”,紧扣“六地一枢纽”发展定位,突出“一核两副三片四面”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六大发展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

节 遵循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困难麻烦由政府解决、把方便实惠送给群众,树牢所有的经济工作都是民生工作的意识,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为工作方法,以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化与祖国内地联通为方向,以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重点,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越改越好、越改越对群众有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立足解决开放发展程度低问题,充分发挥昌都区位优势,强力推进开放融合发展,切实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联动,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产业互补发展,持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依法治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昌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依法处理民族宗教事务。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创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自觉把昌都工作放在全国全区工作大局中来思考谋划和创新推进,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区党委重要部署与新时代昌都工作有机结合,统筹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节 战略定位

根据党中央战略决策、区党委安排部署,准确把握机遇优势和风险挑战,统筹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坚持“六地一枢纽”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党建统市、产业强市、开放兴市、民生安市、生态立市、依法治市“六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不断激活后发优势、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西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区和新的动力源。

西藏生态文明高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载体,以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示范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市、绿色发展示范市、自然保护样板市、生态富民先行市为抓手,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重,注重系统治理,打造美丽昌都,不断提高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昌都打造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高地。

藏东清洁能源接续基地。按照全区建设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的布局,充分发挥昌都能源资源优势,在严守生态保护底线前提下,全力打造金沙江、澜沧江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产业带,加快推进金沙江、澜沧江梯级水电开发,统筹规划中小流域开发,力争到“十四五”末水电在建和已建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科学开发光伏、地热、风电、光热等新能源,建设国家级大型水风光储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消纳输送通道,打造清洁能源外送重要基地。

西藏绿色工业基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工业化发展之路,实施绿色生态工业倍增计划,发展绿色矿业,推动水泥等建筑建材产业产能释放,不断巩固“二三一”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绿色企业建设,积极构建行业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安全生产智能化的绿色工业体系,打造西藏绿色工业样板区。

西藏特色文旅产业基地。充分挖掘昌都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利用好历史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响“茶马古道”“红色昌都”新名片,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促进藏滇、藏川、藏青通道旅游经济共同体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全国和世界影响力、集聚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集聚地,统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文化旅游核心体验区。

西藏高品质生活示范地。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城乡协调,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级,促进优质文化供给,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支撑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发展智慧化。打造具有昌都特色、品牌效应、集聚辐射能力的城乡功能区,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西藏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党组织领导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一体”社会治理模式,以“微治理”畅通社会“大循环”,以边界社会治理开创跨省区域治理新局面。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集成应用,实施发展环境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实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智能现代,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西藏面向内陆开放的区域重要枢纽。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东融、西接、南联、北拓”,依托机场、铁路、国省道等通道,保障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畅通,主动对接藏中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经济圈、陕甘青宁经济圈,谋划布局铁路经济带建设,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域经济,打造西藏外向型经济发展主战场。

节 主要目标

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安全发展目标体系的科学设置和落地实施,推进昌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

社会治理更显效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维稳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急处突预案体系科学完善,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体系更加完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持续深化,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开创长治久安新局面。

经济发展更具质效。经济增速快于全区平均水平、年均增速达到9%左右,人均GDP加快进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3%以上。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通道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域经济成为藏东经济的核心增长极。片区产业分工精细化,新型农牧业形成规模,绿色生态工业快速发展,高原特色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经济、服务经济活力涌现。

改革开放更成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交通通道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通道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成为西藏东向开放的重要窗口,形成循环互促、开放融通的新格局。

城乡协调更展新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大县城和边疆明珠小镇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文化、绿色化、智能化”智慧城市形象加快形成。全国卫生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果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示范创建工作成果丰硕。

民生福祉更有温度。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进程加快,促进共同富裕和提升生活品质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和防疫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和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牧民转移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增收渠道更加多元,群众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并加快进位。

社会文明更扬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意识形态阵地更加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群众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法治意识大幅提升,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五个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成为西藏精神文明高地和民族交融团结教育基地。

生态环境更为良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三江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机制基本形成。生态资源持续有效转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生活空间绿色宜居,耕地资源有效增加土地利用集约高效,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机制。

国家安全更有保障。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常态化,粮食、战略物资、网络等重点领域的防范抵御安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边界地区共治共建、共享共赢提升机制更加健全,固边兴边强边基础更加稳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持续提升,国家安全的藏东屏障不断筑牢。

2-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累计

指标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7.8

-

9

预期性

2

水电装机容量

万千瓦

758.2

>1000

[241.8]

预期性

3

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

%

-30(17.02亿元)

-

>15

预期性

4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17

-

5

预期性

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26.62

32.5

[5.88]

预期性

民生保障

6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13

-

>13

预期性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10.3

-

10

预期性

8

城镇新增就业

人次

6560

-

[≥35000]

预期性

9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2

≥98

[2.8]

预期性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8

10.7

[0.9]

约束

1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8

≥98

-

预期性

12

人均预期寿命

71

72

[1]

预期性

13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92

≥2.2

[0.28]

预期性

安全稳定

14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5

<5

-

预期性

15

青稞产量

万吨

16.64

≥17.8

[1.16]

预期性

16

社会安全指数

%

100

100

-

预期性

17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0.0119

<0.03

-

预期性

生态美丽

18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5.45

5.45

-

约束性

19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二氧化碳/万元

0.13

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核定范围内

-

约束性

20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3416

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核定范围内

-

约束性

21

森林覆盖率

%

34.78

35.28

[0.5]

约束性

22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100

≥98

-

约束性

23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100

-

约束性

24

县城及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

%

53.1

≥85

[31.95]

预期

25

县城及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8.7

≥99

[0.3]

预期

注: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规划目标中[]内数据表示“十四五”时期累计数。

3.水电装机容量包括建成和在建。

章 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围绕“六地一枢纽”发展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市域均衡、开放融合,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发挥连接藏青川滇枢纽作用着力构建“一核两副三片四面”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打造卡若市域综合功能发展极核

“一核引领”以昌都主城区与昌都新区为核心,优化布局南部生格—孜通新城、高新区产业城、俄洛—加林科教城、如意汽贸城、邛卡—日通医疗健康城等五大功能组团,以G214G349S303为纽带,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完善升级城市科教文卫等综合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高原生物等产业能级增强要素聚集和辐射能力,形成卡若区、察雅县、类乌齐县区域协同、产城一体、产业集聚、联动共赢的市域核心发展联动圈层,成为推进市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心脏”。

节 打造芒康丁青两个副中心

“两副驱动”建设市域东南部芒康、西北部丁青两个副中心。东南部芒康副中心,依托“一道(茶马古道)、双江(澜沧江、金沙江)、三线(G214G318G349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流域经济,强基增效芒康产业园区打造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充分挖掘千年盐田等文旅资源把芒康建成昌都向东南开放发展的先行区、高原生态产业创新的示范区、文旅康养产业的引领区、面向川滇交流合作的前沿核心区。西北部丁青副中心,依托丁青西北部区位优势和农牧业、土地生态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丁青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农牧业等产业,完善人流、物流等集散功能,把丁青建成藏东生态文明示范区、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昌都西北部物贸流通中心。

节 打造三大特色功能片区

“三片协同”统筹推动“东能源、南文旅、西粮仓”三大特色功能片区建设。“东能源”,依托金沙江流域水能资源和铜矿等优势矿产资源,推动江达、贡觉、芒康协同建设“藏东清洁能源接续基地”和绿色工业生产基地。“南文旅”,加快G318“旅游+”升级改造,整合曲孜卡温泉、然乌湖、来古冰川、茶马古道文化、千年古盐田、滇金丝猴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优质自然文化资源,推动八宿、左贡、芒康联动川滇藏融合建设精品文旅康养区。“西粮仓”,整合西部洛隆、边坝、丁青丰富的土地、林地资源,因地制宜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壮大优质青稞、蔬菜、林下资源等产业优势基础,打造高品质粮油生产基地。

节 打造四大主题门户

“四面联动”服务开放融合发展,打造“传奇昌都·卓卓康巴”四大主题门户。市域东北部“红色江达”,挖掘红色文化底蕴和民族团结精神,强化“红色村落”“红色线路”“红色基地”建设,弘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建成红色旅游形象门户和全区精神文明高地。市域西北部“彩色类乌齐”,发挥原始森林、马鹿等资源禀赋,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田园景区,大力发展乡村田园休闲游、野生动物科普体验游等生态旅游业,依托“类乌齐牦牛”品牌加强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构建以牦牛养殖、畜牧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农牧业链,建成昌都“肉柜子”“后花园”和向北开放门户。市域西部“绿色边坝”,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扩大耕地规模,引进青稞、油菜等优势品种,建成重要的生态绿色农产品主产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功能区和西部融通门户。市域西南部“蓝色八宿”,依托来古冰川、然乌特色小镇等资源,大力发展冰湖旅游业,建成“蓝色冰湖、旅游客厅”协同门户、拉林铁路辐射带动的重要节点、强边支边的重要后方基地。

3-1:“一核两副三片四面”发展新格局

第五节 优化布局五大功能组团

推动主城区与新区一体化发展,协同建设五大功能组团,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要素聚集辐射能力

南部生格-孜通新城。强化卡若区政府行政辐射带动功能,依托昌都剧院、体育场、民族手工艺馆等设施载体,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发展现代服务、政务服务、文化休闲、体育竞技等新业态,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高新区产业城。以昌都新区为主要载体,逐步向卡若镇、吉塘镇拓展延伸,积极创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壮大高原生物、绿色建材、民族手工业等产业,培育金融、商贸物流、加工贸易、临空临铁经济、保税经济等新业态。同步推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打造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高新产业城。

俄洛-加林科教城。以教育、休闲、文化、旅游为主要功能,重点以俄洛组团和加林组团为载体,规划布局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重点发展基础教育、文化教育培训、休闲文化旅游服务配套、科学研究等,建成区域性教育科研与休闲文化中心。

如意汽贸城。合理规划汽贸市场布局,强化城市管理与服务,促进业态提档升级,扩展市场功能,着力打造集汽车销售、装饰美容、汽车维修、金融保险、商业配套等于一体的汽车市场综合体。

邛卡-日通医疗健康城。依托日通藏医院、谷布山药王谷,加强与对口支援省市中医院、中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绿色有机健康的药食同源养生保健品、养生食材、滋补品等,谋划一批温泉康体度假疗养中心、运动健身中心、康复疗养中心等项目,高品质建设集医疗服务、康复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健康休闲之城。

章 强化战略支撑,推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内外贯通、科学建设、适度超前、保障有力”原则,围绕生态建设、开放发展、产业共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夯实经济发展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

第一节 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

围绕“提升国道、修建铁路、拓展航空、贯通环线、畅通乡村、构建近距离经济圈”的思路,补齐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区域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建设

积极推进国省道干线升级改造和建设,加快边坝至嘉黎、觉巴山隧道、金沙江沿江公路等建设,打通洛隆至波密倾多和康玉、青海界至丁青布托湖、那曲界至边坝沙丁等省际交通线。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建设更多团结线、幸福路,切实提高乡村公路通畅率。开工建设然乌隧道、澜沧江沿江公路(曲孜卡至如美)、昌都至邦达高等级公路G318西藏段升级改造项目,争取G317西藏段升级改造项目落地,做好昌都至那曲、玉树至昌都高等级公路前期规划。力争2025年全市实现“骨干通道外通内联、境内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和乡(镇)硬化率100%,行政村通畅率90%”的目标。

加快实施邦达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争取规划建设芒康、边坝等支线机场,有序扩展国内航班航线。积极配合做好川藏铁路建设工作,推动滇藏昌都境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谋划实施昌都主城区-昌都新区-吉塘城际轨道交通

专栏4-1:昌都“十四五”期间重大交通工程

铁路:川藏铁路昌都段建设,推动滇藏铁路昌都段前期工作,谋划实施昌都主城区-昌都新区-吉塘的城际轨道交通。

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昌都至邦达高等级公路,推动G4218竹巴笼至林芝(昌都段)、G4217昌都至那曲、G0613玉树至昌都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

国道省道:加快建设G349边坝至嘉黎、G318竹巴笼至林芝段整治改建工程(觉巴山段)、S201金沙江沿江公路,开工建设G318竹巴笼至林芝重点路段升级改造工程(然乌过境段)、S521澜沧江沿江公路(曲孜卡至如美)、川藏铁路配套公路工程、G318西藏段升级改造项目,积极争取G317西藏段升级改造S303洛隆至波密康玉、S204洛隆至波密倾多、S302青海界至丁青布托湖、S503那曲界至边坝沙丁等开工建设,谋划G557线青泥洞至贡觉公路升级改造项目。

航空:昌都邦达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争取规划建设芒康、边坝等支线机场。

 健全覆盖更加广泛的水利保障体系

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农业综合开发、荒山荒地利用、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建设的紧密衔接,加快推进八宿弄利措、贡觉马曲河、洛隆念曲等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推进昂曲宗通卡综合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和调蓄功能,提高全域供水保障能力。推进城市防洪建设。

积极发展智慧水利,推进水利工程数字化,完善灾害监测通信、预警系统配套设施,提高防洪保安、水资源调配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与增效工程、农牧区供水保障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兴建一批蓄、引、提、灌、排等小型水利工程,增强水利灌溉保障水平。

加强重要河流防洪治理,加快实施怒江、澜沧江等重点河段河道治理,新建扩建、加高加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支流堤防护岸,推进通天河、热曲河、藏曲河等主要支流重点河段防洪达标治理。

专栏4-2:昌都“十四五”期间水利工程重点任务

水源工程:江达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工程察雅县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察雅县香堆镇、边坝县沙丁乡等农村集中供水工程

灌区工程:八宿县弄利措水库吉达配套灌区、类乌齐县吉多灌区八宿县同卡镇莫普灌区洛隆县马利灌区卡若区日通灌区、芒康县木许灌区

中小水库:建成八宿县弄利措,推进贡觉马曲河水库、洛隆念曲水库建设;加快推进丁青县仲伯水库前期工作,争取落地实施

水利枢纽:建设昂曲宗通卡综合水利枢纽。

重点河段治理:通天河、藏曲、盖曲、昂曲、伟曲等5条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重要河流重点河段治理,防洪标准达到10-50年一遇;热曲、马曲、康沙曲、达曲、恩达曲、真空弄巴等24条中小河流治理,防洪标准达到10-30年一遇。

城市防洪推动江达、贡觉、洛隆、边坝等县城市防洪堤工程建设,争取昌都新区B坝区、D坝区防洪堤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八宿县林卡乡、洛隆县硕督镇格依村、察雅县烟多镇色嘎村等山洪沟治理工程。

第三节 加快构建更加充沛的电力保障体系

围绕清洁能源开发,规划实施电网扩容提质工程,进一步健全高压输变电网络,提高昌都电网与西南电网的双向互联互送能力。推动新能源电力入网,加强电力统筹调度,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加快川藏铁路供电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动±8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设施建设,逐步完善35千伏110千伏电压等级网架结构,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改造升级城市电网和农网,重点推进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建设,力争实现乡村主电网基本全覆盖。

专栏4-3:昌都“十四五”期间电网工程

110千伏工程:昌都通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昌都中心110千伏变电站改造工程昌都西站至类乌齐格曲110千伏线路工程、昌都西站至通夏110千伏线路工程、丁青县尺牍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

35千伏工程:边坝县金岭、丁青县桑多、丁青县沙贡、洛隆县白达、芒康县索多西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

10千伏工程:昌都110千伏通夏变1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昌都35千伏卡若变10千伏卡加线线路改造工程、昌都110千伏中心变10千伏昌皮线尾端改造工程、昌都35千伏野堆变10千伏配套送出工程、八宿县城区多拉村段10千伏及以下配电改造工程等。

 推动发展更加智能的新型基础设施

积极布局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速、泛在、安全的信息基础网络。实施“互联网+”,加快千兆光纤宽带建设和5G示范小镇建设,提升光纤宽带接入能力,提速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消除通信信号盲区。全面推动IPv6应用的规模化部署,网络服务能力。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充电桩等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智慧+”,对接自治区建设全区统一基础云平台(二期)和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建成昌都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促进数字、视频、无线等多种网络衔接融合,构建覆盖热点区域城市安全网、生态安全网,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西部中等水平。

第五节 建设更加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主城区、昌都新区等市政道路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大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开展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推进老城区、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加强城镇绿化、城市综合管天然气管道、广场、停车场等建设,推进社区生活设施智能化改造,统筹推进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推动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合理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固体、医疗、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实施城市雨污管网建设,提升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自然调蓄和自然涵养能力。推进城镇供水设施现代化改造、集中供暖供氧工程等建设。加强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应急除险抢险能力。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智能化应用,推动城市信息惠民服务延伸下沉,构建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的智能化网格管理体系。

按照“闸堰雍水、能源提水、山地储水、节水灌溉、智慧管理、填渣造地、生态修复、典型示范”思路一体推进俄洛至昌都新区段城镇建设、农业开发、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山水风貌,打造宜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统筹城乡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周边村庄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构建城乡共建互通、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专栏4-4:城市配套设施重点项目

市政道路、桥梁:改扩建四川大桥、新建昌都新区B-C坝区连接桥等。

污水处理:完善市区、昌都新区及县城生活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开展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动乡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垃圾处理:建设芒康、八宿、左贡、江达、边坝、丁青等县城第二垃圾处理厂,推动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垃圾处理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城镇开展垃圾焚烧试点;推动昌都新区工业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市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城市供水:推动县城的自来水厂升级改造及备用水厂、乡镇标准化自来水厂和昌都新区水厂二期改扩建工程建设。

城市排水防涝推动贡觉、边坝等县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建设。

供暖供氧推动建设芒康、类乌齐等气候寒冷、海拔较高县城集中供暖供氧工程。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形成全域产业布局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高原特色、体现绿色优势、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通道流域经济

谋划布局铁路经济带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三江四廊为干,多域多支成网”的全域产业布局。

谋划布局铁路经济带建设。以川藏铁路建设为契机优化沿线城镇布局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综合交通网络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扩大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高要素集聚能力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努力建设西藏东向开放的重要窗口近期依托川藏铁路建设,优先把贡觉打造成为铁路经济带藏东桥头堡。远期依托滇藏铁路芒康支线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联动各县(区)发展通道经济、流域经济、门户经济、枢纽经济。

专栏5-1川藏铁路昌都境内站点经济布局

昌都站加快布局物流园区、站城一体商贸综合体等功能型设施。

邦达站谋划布局临空经济区、铁路商务区陆空物流枢纽。

贡觉站打造铁路货运物流集散中心。

洛隆站物资储备仓库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建设“三江百亿产业带着力构建纵贯市域南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河谷的三江流域优质特色产业带,力争到2025年形成百亿产业规模。打造金沙江水电能源产业带,落实国家“西电东送”“藏电外送”战略部署,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前提下,科学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力争建成西藏绿色生态工业基地的产业核心区。打造澜沧江生态产业带,完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总体工程布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河谷农林牧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怒江生态保护建设示范带,实施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湿地生态、水生态、荒漠化土地保护修复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措施,大力推进怒江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建设。

建设特色通道经济走廊。打造国道为主要承载空间的特色通道经济走廊。建设G317“魅力昌都·史诗人文风情走廊”,深挖沿线江达、类乌齐、丁青等县红色、茶马、唐蕃古道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联动四川甘孜、那曲共推G317旅游化,发展公路“旅游+”,积极打造特色文旅小镇及主题文化景观节点,保障重要的民生通道,促进文旅经济发展,集中展现昌都人文魅力之魂建设G318“开放昌都·精品旅居体验走廊”,深挖沿线芒康、左贡、八宿等县域旅游资源,再造大景区、小景点,完善藏式民宿、风情客栈、汽车旅馆、帐篷营地等精品接待服务设施,东融“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南融“梅里雪山旅游环线”、西接拉萨三小时经济圈,促进美川藏线”旅居型开放合作发展建设G349“生态昌都·绿色新经济走廊”,深挖沿线察雅、八宿、洛隆、边坝等县潜在资源优势,整合卓玛朗措、八美自然风景区、怒江河谷、湖泊湿地、森林草原、冰湖、千年冰川、雪峰、年沙棘林等生态景观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林等绿色产业,激发市域中部新兴生态型经济潜力。建设G214“示范昌都·高质量综合发展走廊”,串联昌都主城-昌都新区、卡若、察雅、八宿、左贡等重要城镇节点和邦达机场交通节点,全面带动沿线大县城、特色镇、大园区联动发展,打造高质量现代新经济发展示范廊道

建设多域多支产业功能区。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为主干河谷流域发展区,以察雅麦曲河、左贡玉曲河、洛隆德曲河、卡若扎曲河昂曲河等支流为新产业承载空间,联动国省道支线,充分挖掘流域潜在的土地、生态、文化、产业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进行新空间划分、新产业规划和新功能重组,打造“多域+多支”的毛细微经济通廊和生态连廊,助推形成全域产业布局和功能区体系。

5-1  “三江百亿产业带”及特色通道经济走廊示意图

 全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坚持推行“核心园区+专项基地+飞地项目”模式,以建设打造五个核心园区为重点,完善园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推动土地、人口、企业向园区集中,积极构建覆盖多特色产业类别、服务多产业项目运营、联动多区域飞地合作的综合化、专业化、智慧化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助推产业强市。

做实做强昌都新区。坚持“活城、活业、活力、活跃”,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卡若镇、吉塘镇作为昌都新区的拓展区,推进主平台扩容、一体化发展。突出实体经济发展和核心企业培育导向,做大做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把昌都新区建成昌都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协作的主平台,打造藏青川滇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区、藏东区域产业发展制高点、市域产城融合示范区。

强基增效芒康产业园区。立足芒康副中心建设,坚持“多规合一、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分期推动”,全面提质赋能,强化业态复合和招商引资,加强与邻省及周边县在高原生态农产品种养、交易、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开发合作,完善园区信息中心、双创孵化区、市场交易区、仓储物流区、产品加工区功能,建设服务区内、面向区外的物流集散中心,坚持援藏协作、渝昌共建,优势互补、双向发力,强化园区规划、基础设施、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飞地”经济、人才智力、组织保障支持,打造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市域南部藏川滇三省门户区重要的“飞地”产业示范园区、G214通道上的强力增长极、昌都东向开放融合发展的主平台。

高标准建设丁青园区。立足丁青副中心建设,强化西北部商贸物流中心和门户枢纽功能。坚持援藏协作、津昌共建,加快推进丁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延伸产业链,建设高原生物产品精深加工及商贸物流一体化园区,大力发展面向昌都西部和那曲市的以地道药材加工、特色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绿色粮油深加工等为主的绿色产品加工业,完善展销商贸、冷链物流、电商物联网等配套服务设施,促进市域西部与那曲、玉树、卡若等地形成产业联动、互补互促的新型发展关系,将其建设成为市域西北部的农牧产业集群化、精细化专业服务园区。

规划新建邓柯产城融合园。立足东融共建,坚持援藏协作、闽昌共建,在江达邓柯方向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城融合园,强化支点支撑,密切边界协作,发展中医药(藏医藏药、文旅康养、特色商贸、精品物流,推动产城融合、以产聚人、以产兴业、区域协调,建设面向四川和青海开放发展的示范窗口,并通过区域共建的模式探索打造藏青川滇“三江流域”经济合作开发区。

规划新建俄西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洛隆俄西片区土地资源和水利灌溉优势,以援藏协作、闽昌共建的方式,建设俄西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动孜托片区,科学开发整理土地,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精选农牧业优势品种,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特色种植、生态旅游,打造特色种植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一域一方向、一域一引导、一域一目标”发展策略,坚持市级统筹、县(区)主体,实施产业拼图、产业呈图、发展循图“产业三图”发展策略,分片区打造产业发展场景,动态监测产业发展绩效,创新建立“昌都经济数字驾驶舱”,让经济发展可见、可感、可比、可控、可调。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按照“做强二产壮能源、做稳一产优农牧、做活三产兴文旅”的思路,综合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潜力,着力构建“3+3”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绿色工业、文旅康养3大主导优势产业,聚力发展高原生物、商贸物流、高新技术3大挖潜提质产业,力争二产占比达到45%以上,不断巩固“二三一”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5-2  产业布局示意图

5-3  “3+3”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支撑、统筹谋划、有序开发”的思路,围绕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和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接续基地建设,加快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大力推动金沙江、澜沧江等流域水风光综合开发,推进金沙江岗托、波罗、叶巴滩、拉哇、巴塘、苏洼龙、昌波等梯级电站建设,积极谋划澜沧江上游昌都段水电开发,力争早日建成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产业带统筹推动玉曲霞曲等中小流域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光伏、地热、风电、光热等新能源,规划发展氢能产业,开展“光伏+储能”试点,促进“水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打造国家级大型水风光储示范基地。统筹电力开发和外送通道建设,加快推动芒康县竹巴笼乡角定岗换流站建设,打通澜沧江上游清洁能源外送通道。推动智慧能源建设,构建能源生产、输送、使用和储能体系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体系。

专栏5-2:昌都“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重点项目

水电:金沙江流域,苏洼龙、巴塘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运营,加快叶巴滩水电站、拉哇水电站建设,推岗托水电站昌波水电站、波罗水电站等前期工作;澜沧江流域,推进如美水电站、曲孜卡水电站、班达水电站、古学水电站等前期工作;玉曲河流域,加快推进扎拉水电站建设;霞曲河流域,推进紫霞水电站前期工作。

光伏:推进芒康昂多、贡觉拉妥等光伏电站建设。

氢能:规划发展氢能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矿业、建材业、民族手工业等优势工业集约绿色发展,壮大绿色工业体系。

集约发展绿色矿业。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按照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要求,根据自治区统一部署,配合开展战略性矿产地质调查、资源勘查,摸清底数。集约化发展铜、菱镁等绿色矿业完善产业链,配套综合回收体系,做强现有骨干企业,实现矿业绿色发展。

升级改造绿色建材产业。围绕川藏铁路、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推动卡若、芒康、八宿水泥产能加快释放,促进产品绿色化和品质化升级。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规范发展砂石料市场,采取“科学规划布局、市级统一审批、集体经济主导”方式,服务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引进推广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围绕清洁能源开发,依托重点产业园区,配套开展能耗性高新技术、低门槛组件加工等产业转移入园工作。

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加快民族手工业提质发展,以康巴文化产业园为核心,打造以卡若、察雅、类乌齐、贡觉等县(区)为重点的一批民族手工业基地,推广嘎玛沟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大力传承扬民族手工传统技艺,一体推进工艺流程改进、产品质量提升、工匠能人培养,促进民族手工业与科技金融、文旅文创、“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

专栏5-3绿色工业重点项目

绿色矿业: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配合开展战略性矿产地质调查,推进以玉龙成矿带为主的富集矿产资源勘查规范发展砂石料市场,保障川藏铁路建设。

绿色建材业:鼓励发展高品质复合水泥、粉磨灰水泥及特种水泥、高标号水泥等深加工产品和新型水泥制品,释放卡若区、芒康县和八宿县水泥产能。

民族手工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嘎玛嘎赤唐卡、八宿吉祥八宝、江达藏服、贡觉氆氇、察雅金银饰品等手工艺商品,打造卡若、察雅、类乌齐、贡觉民族民间手工艺业基地。推进卡若区唐卡绘画、铜器加工,类乌齐、贡觉金银器、旅游纪念品加工,江达、左贡木刻雕刻手工产品,芒康民族乐器制作,察雅、八宿民族服装制作,卡若、芒康藏香加工、江达勉萨派唐卡绘画、江达波罗木刻等产业项目。

六节 活跃发展文旅康养产业

立足区域大旅游资源共用、大基础设施共建、大旅游市场共享,实施“引客入昌”计划,强化旅游景区、线路设施建设和干线公路改造推进“旅游+”发展,做响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茶马古道新经济”名片,提升昌都文旅康养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力争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高品质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坚持“特色、高端、精品”定位加强与林芝、那曲、迪庆、甘孜、玉树等周边城市合作,共建横断山脉、香格里拉、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推动藏滇、藏川、藏青通道旅游经济共同体建设,携手打造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文化旅游核心体验区。加快芒康古盐田景区扩容和提档升级,推动创建5A级景区。统筹开发茶马城、珠古景区等旅游资源,高标准建设茶马城旅游休闲街区,打造藏东明珠高原城市旅游核心景区。加快江达岗托红色旅游区、八宿然乌湖·来古冰川、类乌齐三江花都、边坝三色湖丁青天穹孜珠等景区景点建设,高品质建设一批温泉、民俗特色旅游小镇,提档升级一批洒咧营地、特色客栈、高端民宿,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业态,打造“三江流域、古道遗迹、藏东文化、康养休闲、景观大道、红色记忆”六大文旅品牌,推动“一县一品”特色旅游品牌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城市”。

专栏5-4:“一县一品”特色旅游品牌建设

卡若区:重点打造茶马城景区,联动珠古山景区、嘎玛藏艺谷景区、滨果景点,依托茶马广场、民族手工艺、藏医药等独特旅游吸引要素,重点推出昌都城市文化休闲游、嘎玛沟手工艺体验游等旅游产品,打造“卓卓康巴·藏东明珠”旅游品牌。

江达县:突出江达作为西藏东大门和红色旅游第一站的地位和形象,构建“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温泉养生+生态观光+户外运动探险+特色节庆活动”的综合产品体系,打造“卓卓康巴·红色江达”旅游品牌。

贡觉县:依托达律王府景区、拉妥湿地、阿旺温泉等特色资源,主打历史人文探秘、湿地观光生态旅游和康巴石锅羊特色餐饮三张旅游牌,打造“神奇贡觉·藏东秘境”旅游品牌。

芒康县:依托古盐田、曲孜卡特色小镇、南部三乡等旅游资源,挖掘驿道文化、藏客文化、藏东茶马文化,大力推进千年古盐田民俗旅游风景区5A创建工作,打造“善妙芒康·千年盐田”旅游品牌。

八宿县:依托香格里拉旅游区核心区域、国道318重要节点的优势,重点营销然乌康巴风情国际旅游小镇,打造“蓝色八宿·幻彩然乌”旅游品牌。

左贡县:依托梅里雪山、怒江峡谷探秘、东坝民居定制、茶马古道体验、国道318自驾和温泉度假等旅游资源,打造“生态左贡·梅里门庭”旅游品牌。

类乌齐县:依托伊日峡谷、三江花都等资源,推动“生态度假+休闲康养”,打造“彩色类乌齐·三江花都城”旅游品牌。

丁青县:依托天穹孜珠、布托湖、布迦雪山-焫茸冰川、地热温泉、中(藏)医药、热巴艺术、象雄等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天穹孜珠·热巴丁青”旅游品牌。

察雅县:依托温泉、吉塘特色小镇香堆仁达摩崖石刻等资源和载体,打造“七彩丹霞·吉祥察雅”旅游品牌。

边坝县:依托三色湖景区开发建设,塑造“藏东深处的生态纯净地”生态自然旅游形象,打造“绿色边坝·原生净土”旅游品牌。

洛隆县:依托硕督历史文化资源八美生态资源、俄西乡杏花和现代农业产业园资源,开发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打造“人文洛隆·古道粮仓”旅游品牌。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依托G317史诗人文风情走廊”,串联岗托红色景区、茶马城、珠古拉山、三江花都、孜珠山等景区,凸显昌都史诗人文风情魅力。依托G318精品旅居体验走廊,串联千年古盐田、然乌湖·来古冰川等景区,联动达美拥雪山、东坝民居、美玉草原等景点,开发沿线茶马古道历史遗迹,加快观景平台、接待驿站、公路营地等交通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最美景观大道”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加强内外旅游合作联合打造跨省区、市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旅游文化产业优质全域全时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围绕丰富旅游产品与提升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与文化、商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办好横断山脉旅游峰会、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卓卓康巴文化旅游月、各县(区)文化旅游节庆等传统民族民俗节庆活动。深度发掘昌都锅庄、弦子、热巴、格萨尔说唱等非遗传统民间艺术,开发藏族风情乡村旅游和民族演艺项目。完善旅游商品直供销体系,建设非遗旅游商品陈列馆,打造卡若旅游商圈和滨江商业街。充分利用地热温泉、中医药(藏医藏药等天然保健养生资源,推进旅游休闲康养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高原医养旅居和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新有利于农牧民广泛深入参与的业态模式,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优化旅游软硬件环境,提升昌都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江边步道、骑行道等城市慢行系统,优化交通旅游组织,开通城区与重要景点之间的旅游巴士,切实改善旅游交通设施条件。优化完善旅游厕所布局,创新强化旅游厕所管理维护。高标准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推动“一部手机游昌都”。健全旅游要素配套服务功能,建设茶马城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增强旅游资源集散能力。开展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提升旅游管理服务与应急救援水平。

专栏5-5:昌都“十四五”期间旅游景区及配套设施项目

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江达岗托红色旅游区、八宿然乌湖·来古冰川、江达夏乌村高端定制民宿体验区、丁青天穹孜珠景区、类乌齐三江花都景区、边坝三色湖景区等。加快西藏解放第一村、自治区级“两路精神”学院、昌都党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开发

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昌都市茶马城景区、江达县邓柯乡色西沟景区、丁青县国道沿线、江达县夏乌特色民俗村景区、丁青县天穹孜珠景区、江达县红色旅游提升工程一批旅游配套设施

 提质发展高原生物产业

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提升“五大养殖”“七大种植”,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能提升、产品升级、产业延伸。

推动特色种养业和林下产业提质发展坚持稳粮油、增产量,实施“单产提升计划”,稳定青稞、荞麦、油菜种植面积坚持基地化、强畜牧,以芒康、丁青、类乌齐、卡若为核心,联动洛隆、左贡、贡觉、八宿等县,发展优质饲草产业,扩大发展牦牛、阿旺绵羊、藏香猪、藏鸡、奶牛养殖等特色养殖业。坚持特色化、保供应,实施“菜篮子”“果盘子”工程,建设一批城郊蔬菜基地,优化发展葡萄、核桃、苹果、子菌等林果林下产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种子库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青稞、畜禽、优质牧草等育种力度全面加强农牧林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专栏5-6“五大养殖”和“七大种植”提升重点任务

1.五大养殖

牦牛。建设类乌齐、江达、卡若、丁青等县(区)牦牛养殖主产区,辐射带动察雅、芒康、边坝等县,形成牦牛养殖产业带。牦牛良种繁育和初深加工重点布局在类乌齐、丁青、卡若、江达等县(区),建成类乌齐牦牛原种场。进一步提高舍饲比例,到2025年力争全市养殖牦牛达到185万头。

奶牛。以卡若、芒康、八宿、左贡、察雅等县(区)干热河谷地带为主,辐射带动江达、洛隆等县,大力发展以奶牛养殖为主的河谷畜牧业。在芒康县建立黄牛改良技术示范基地,在卡若区、芒康县、察雅县、左贡县、洛隆县、八宿县适度发展奶牛养殖。到2025年,全市奶牛数量达5万头。

阿旺绵羊以贡觉县为核心,向东南辐射带动芒康、察雅等县,建设阿旺绵羊肉羊优势主产区,形成阿旺绵羊养殖产业带。在贡觉县建设阿旺绵羊种源场、扩繁基地、育肥基地并配套饲草基地,建成国家级阿旺绵羊原种场,在察雅县、芒康县、江达县布局阿旺绵羊养殖基地。到2025年全市阿旺绵羊养殖100万只。

藏香猪。建设卡若区、八宿县、芒康县、左贡县藏香猪规模养殖主产区,辐射带动察雅、江达、洛隆、边坝等,形成藏香猪养殖产业带,完成昌都藏香猪国家级遗传源认定。到2025年,全市藏香猪养殖达到50万头。

禽类。以卡若、芒康、左贡、察雅、八宿、边坝等县(区)为主,建设藏鸡养殖场,沿旅游交通主干线打造藏鸡产业带。到2025年全市禽类养殖规模达50万只。

2.七大种植

粮食。以洛隆、卡若、边坝、芒康等县(区)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其各县,形成青稞种植产业圈。在洛隆县、丁青县、芒康县布局青稞良种繁育基地。以市农科所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中心为依托,加强当地青稞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在洛隆县、丁青县、芒康县等粮食主产县(区)布局商品青稞种植基地。在卡若、芒康、丁青、洛隆和昌都新区布局青稞加工,主要进行糌粑、面食、青稞酒、休闲食品等青稞初深加工。到2025年粮食总产19.3万吨以上,其中:青稞产量17万吨以上。

经济作物。以经济作物种植为抓手,优先发展油菜和药材种植,加快种植基地建设,实现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积极引进和运用现代科技、工艺研究开发经济类作物,培养骨干企业,建设经济类作物产业链、价值链,形成若干产业聚集区,将经济作物产业打造成昌都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特别是医药产业。以卡若、丁青、类乌齐、江达等县(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洛隆、察雅、贡觉等县,形成药材产业带。虫草主要布局在丁青县和类乌齐县;药材加工基地主要布局在卡若、察雅、八宿、边坝、洛隆、芒康等县(区)。到2025年药材、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5亿元

饲草料。以芒康、丁青、类乌齐、卡若四县(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江达、洛隆、左贡、贡觉、八宿等县,形成两大饲草种植产业带。在类乌齐县开展禾本科牧草驯化,在贡觉县建设人工种草基地,在类乌齐县建设类乌齐牦牛饲草基地,在卡若区、左贡县、丁青县、洛隆县实施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江达县饲草料产业种植基地。以保障养殖业用料为根本,大力发展优质牧草、青贮玉米、芫根为主的饲草料产业,扩大类乌齐、卡若、芒康3县(区)芫根种植面积,做大做强类乌齐芫根产业。积极引进和运用现代科技,加快饲草料规模化种植,探索新的种植模式。

蔬菜。以卡若、丁青、察雅、芒康等县(区)为核心辐射边坝、江达、洛隆、贡觉等县,形成蔬菜种植产业圈。马铃薯重点布局在丁青县、芒康县、卡若区、贡觉县、洛隆县、边坝县;辣椒重点布局在芒康县索多西乡。到202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4万吨以上

葡萄。以芒康、左贡两县为核心,形成葡萄种植产业带。辐射带动八宿、察雅两县葡萄种植。到2025年种植葡萄面积达2.8万亩,产量2万吨

生态林。生态林建设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分布在11县(区),加强现有林木种苗基地的后期经营管理

经济林。结合当地实际种植适宜树种,加强经济林后期管护,进一步巩固现有经济林产业建设成效,尽快发挥经济林效益,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推动绿色食饮品加工业提质发展依托园区集聚企业和原料,优先发展牦牛、绵羊、藏香猪等畜牧产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蔬菜、果品加工,稳步提升中(药材加工水平,扶持发展青稞、荞麦、糌粑、藏红麦等粮食加工业,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具有地理标志和品牌认证的高原酒业开展食用农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治理三年行动,打造标准化、科技化绿色食饮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西藏好水区域公共品牌,积极开发中高端功能系列的天然饮用水、保健型饮料、婴幼儿用水、医药用水等产品,做大做强江达雪岩泉等天然饮用水产业。积极对接援藏省市企业,持续推进本地天然饮用水进机关、学校、企业、商超、酒店及旅游景点,拓展销售渠道。鼓励引导天然饮用水企业加强与知名企业合作,提升生产、运营、管理、销售水平。“十四五”时期绿色食饮品加工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专栏5-7:高原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重点项目

特色优势加工项目:八宿“拉鲁卡”荞麦系列产品加工,洛隆“洛宗”糌粑系列产品加工,边坝藏红麦生产加工,类乌齐牦牛肉加工、贡觉阿旺绵羊肉深加工,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江达牦牛畜产品加工、藏香猪精深加工丁青县牦牛特色产业加工等。

高原酒业加工项目:左贡成功红葡萄酒、芒康藏东珍宝“达美拥”干红葡萄酒系列、啤酒。

推动中医药(藏药产业提质发展深入挖掘药材资源优势,在卡若、类乌齐、洛隆、察雅、贡觉等县(区)布局一批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昌都新区医药(藏药)产业园,打造中(藏)药研发生产基地和传承教学基地。培育重点骨干中(藏)医药企业和特色优势企业,提高特色医药研发及生产能力,打造知名品牌。加强与援昌省市科研机构产业合作,利用本地药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机遇,科学布局医疗大健康产业,推动医药健康服务与文旅康养产业有机融合。

推动产业融合和品牌提质发展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融合,培育发展农商产业联盟、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主体,推动农牧业与农牧产品加工、物流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农牧产品交易园、农牧产品电商产业园、休闲观光园、康养基地、乡村民宿,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区带园、一品多点”,依托“地球第三极”金字招牌,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充实“蓝天圣洁”内涵强化质量标准、质量检测、质量溯源三大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区域公品牌,以昌都品牌唱响品牌昌都。力争2025年农产品地理标志达10件,有机食品标志达4件。

专栏5-8产业融合和品牌培育计划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任务:芒康县,主导产业为葡萄和藏香猪;类乌齐县,主导产业为牦牛;洛隆县,主导产业为俄西乡青稞、蔬菜;江达县,主导产业为青稞;丁青县,主导产业为蔬菜、牦牛、青稞

创建产业集群重点任务:葡萄产业集群(芒康县、左贡县、八宿县);藏香猪产业集群(卡若区);牦牛产业集群(类乌齐县、江达县、丁青县)。

创建产业强镇重点任务:卡若区沙贡乡(藏香猪)、八宿县白玛镇(荞麦)、左贡县中林卡乡(葡萄)、边坝县边坝镇(藏红麦)、芒康县木许乡(葡萄)、芒康县纳西乡(奶牛)、洛隆县孜托镇(青稞种子)、贡觉县莫洛镇(阿旺绵羊)、卡若区卡若镇(蔬菜)、丁青县嘎塔乡(饲草)、类乌齐县吉多乡(饲草)。

农产品地理标志:昌都藏香猪、类乌齐牦牛、阿旺绵羊、芒康葡萄、察雅苹果、索多西辣椒、丁青小蓝青稞、昌都藏鸡、左贡核桃、边坝藏红麦。

有机食品认证:芒康葡萄、芒康葡萄酒、洛隆青稞、洛隆糌粑。

第八节 繁荣发展商贸物流产业

畅通内部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堵点,做好扩消费、保供给、畅流通、降物价、建机制工作,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消费。完善“大集散中心+小转运基地、大电商平台+小商贸网点、冷链物流基地+仓储配送节点”等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全流程化服务体系,促进商贸物流业提档升级、繁荣发展。

繁荣发展现代商贸业。构建市县(区)乡(镇)多层级市场体系,打造具有藏东特色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健全邮政网点和村级收投服务站,科学布局供销合作社网点,重点打造卡若商贸核心区,积极发展生鲜超市、仓储等新型业态,布建一批平价超市、商店。培育电商联盟公共服务、网络零售等平台,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发展集线下体验、线上交易于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

专栏5-10:现代商贸业重点项目

电子商务项目:打造市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市县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市县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

特色产品诚信展销窗口:打造昌都特色产品销售窗口

商贸市场项目:实施昌都市果蔬批发市场项目。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运输通道建设,以昌都新区、芒康产业园区、丁青园区、邓柯产城融合园、俄西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支撑,规划布局货运物流中心、配送分拨中心、物资中转站等重要物流节点,打造藏东综合性物流中心建成西藏自治区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和区内区外物资、商品流通转运枢纽及分拨中心。积极对接落实本土资源加工类产品出藏运输费用财政补贴政策。借助电商平台建设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提升县级物流设施科学调配区外物资入昌,畅通农牧区产品流通“毛细血管”,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绿色物流、供应链物流、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

专栏5-11: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商贸冷链流通体系昌都新区冷链物流集散基地项目、芒康县跨区域冷链物流集散基地项目。

现代物流项目:建立昌都市商贸物流及配送中心(昌都新区),依托芒康产业园区、丁青园区2个县级物流基地,规划建设贡觉县莫洛镇查托村铁路货运物流集散中心、吉塘空港物流园。

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节能环保、法律服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诚信化职业化发展,加快发展旅游、健康、文化、教育、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增加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区内市场。持续扩大有效消费和投资,释放内需市场活力,积极融入区内市场、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丰富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壮大“直播带货”“网红促游”“地摊经济”和城区“夜间经济”、旅游“分时经济”“租赁共享”等新消费形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市场质量监管和消费维权体制机制建设,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一体推进粮油肉菜等基本民生产品保供稳价,让群众能消费、愿消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拓展投资空间,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储备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增强投资有效性。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创新主体、平台、机制建设和新技术应用,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链条,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坚持“科技增产”“科技增收”,开展青稞、畜禽品种改良和民族手工艺改进,打造一批具有昌都特点、区域影响的科技成果,建成一批科技兴农富民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慧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民族手工业、绿色建材、绿色矿业资源、医药等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大科技引进推广力度,促进工业工艺智能化改进升级,在昌都新区建设制造业智能化应用示范区。培育大数据智能化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大数据+旅游”“大数据+物流”“大数据+商贸”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培育创新平台。发挥五个国字号基地优势,实行政策整合、引导要素集聚、促进平台做大推进昌都新区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昌都新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评估中心、人才中介市场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市级和县(区)科学技术馆建设。支持企业在科创板等资本市场上市。培育国家或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促进技术联盟创新盟。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创新主体要素之间的协调联动建立市、县(区)科技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落实自治区关于科技人才评价、流动和奖励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首席专家+支撑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严格执行科技计划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创新科技项目凝练、组织和支持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应用水平,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推进创新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专栏5-12:科技创新重点方向

加大与天津、重庆、福建等援藏省市和西藏大学、西藏农牧科学院等自治区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重点开展农作物良种选育、畜禽品种改良、特色新品种引进、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生态保护以及绿色生产模式推广工作。在粮食、油菜等种植区重点推广轻型农机和山地农机,在畜禽养殖基地重点推广牧草种植、青贮黄贮打捆、饲料加工等机械化装备,在葡萄生产中推广多功能耕耘机、修剪机等机械,强化设施蔬菜整地、播种、灌溉、植保等机械配套。加强昌都国家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类乌齐牦牛种业创新科技示范基地和阿旺绵羊育种示范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引导和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建立行业协会、信息网站和物流市场、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科技支撑体系。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改革开放相互促进,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节 强力推进开放融合发展

立足昌都地处藏青川滇四省交界和紧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昌都自古便是茶马古道中川藏古道、滇藏古道、青藏古道的中心枢纽地位,大力实施开放兴市战略,采取“东融、西接、南联、北拓”开放发展策略,强化与青川滇三省和那曲、林芝市的联动协同,做大做强做优通道经济、流域经济、生态经济,稳定区域发展,打造全区面向内陆开放的区域重要枢纽,提升昌都区位重要度。

东融共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携手四川甘孜大力发展水电清洁能源产业,协同启动金沙江上游两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共同促进沿江两岸和谐、融通发展。以芒康产业园为牵引,江达邓柯产城融合园为支点,协同贡觉、联动周边,建设面向内陆的“协同招商、利益共享”型“飞地园区”,大力发展面向全区和成渝地区的现代商贸物流业,促进昌都产品入川进渝,更进一步推动东向融入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前沿阵地,提升发展开放度

西接一体。主动对接藏中南重点开发区,协调丁青、洛隆、边坝,向西加强与林芝、那曲的协同发展,助力构建以拉萨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发挥俄西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昌都“藏东粮仓”、粮食安全集中区,依托区内交通物流通道打造面向藏中南重点开发区的粮食保障、游客输送、商贸流通的多维功能补充区和产业联动区。积极参与区高原丝绸之路建设,深化发展卡若区和尼泊尔吉日市友好城市关系,谋划融入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

南联提质。强化与云南的战略对接,提升大香格里拉经济圈的藏东旅游内涵,将昌都作为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文化旅游核心体验区,联动协同、借力深入,以芒康为区域中心,发挥芒康、左贡、八宿高品质旅游资源和基础优势,建设“茶马古道”精品旅游区和G214精品旅游廊道,实施“滇客入藏”计划和“旅游+”,打造西藏旅游东大门。

北拓聚力。密切与青海的合作交流,拓展昌都在兰州西宁城市群、陕甘青宁经济圈的发展功能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的生态功能,促进丁青、类乌齐、卡若、江达北向联动,与青海玉树建立协作共建机制,提升丁青至青海杂多、江达至青海玉树的外部交通条件畅通藏青物流大通道,聚力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共建藏西北生态涵养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藏东生态文明高地。

6-1开放融合示意图

第二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以权利、责任、时限为主的政府清单制度,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稳步推进撤县设市(区)、撤乡设镇(街道),完善易地搬迁涉及的基层组织。正确处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动态调整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网上行政联合审批,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诚信化营商环境。改进监管方式,推进联合执法、联动监管,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制,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进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构建政企双向发力的一体化社会信用体系。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深入推进“证照分离”和“照后减证”,努力做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推进各级行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现代政府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推进各级行政收费“清零”,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用改革的办法推动降低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油电气价格和房租,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带动工程,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企服务制度,多措并举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及时清理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社会信用和企业竞争预警监测服务体系,依法打击哄抬物价、强买强卖等行为,精准治理发展环境领域突出问题,确保营商环境指标明显改善。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围绕服务全市发展战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五个一”工程,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强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实施“人才兴企”行动,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全面提升国有资产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内地优秀企业到昌投资兴业,加大实体经济导向的招商引资力度,规范落实各项税制改革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加快培育和引进企业开展引资筹资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和发行上市。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保持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成立市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争取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绿色产业、社会民生项目等建设,强化金融要素保障。推进人才服务改革,建立健全昌都市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完善“雪域英才”“西部之光”“藏东英才”等人才遴选培养机制,做好“西藏特培”选拔推荐工作,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长效机制,加大对农牧区新型职业农牧民的培训。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升人才配置服务水平,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智力体系。积极推动劳动监察改革,完善市级劳动争议仲裁机制,推进市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建设。健全欠薪治理工作体系,落实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工资保证金、信访周转金制度,实现根治欠薪的目标。建立退役军人事务管理服务机制,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规范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自然垄断环节政府定价,加强价格论证、成本监审和监管。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电价动态调整机制。构建要素价格公示和动态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建立要素价格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优化价格调控模式,适时调整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执法,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第三节 深化拓展援藏协作机制

用好对口支援优惠政策和对口援昌省市和企业资源,创新帮扶模式,健全帮扶机制,助推昌都经济社会开放发展。

实用好援藏项目和资金。充分发挥对口援藏优势,落实好援昌省市对口援助资金政策,确保80%上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县及县以下基层,并向沿边界、沿江河、沿国省道交通干线、沿旅游景区的乡村一级和偏远县倾斜。完善对口支援项目管理办法,推动援藏工作由援资金、援项目向援产业、援技术转变,提升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正确处理好央企在藏资源开发和解决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关系,鼓励支持央企在注册法人机构,支持央企在藏机构与昌都企业合作。

探索援昌新模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对口援藏省市优势企业投资我市旅游业、天然饮用水、现代农牧业、商贸流通、清洁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援藏省市企业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加大我市特色优势产品在援藏省市大型会展、营销网络的宣传、推介、销售力度,帮助我市企业开拓内地市场,创新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加强对接对口支援省市的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在昌合建飞地园区,承接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环节。探索在天津、重庆、福建等对口支援省市的国家级开发区中规划建立昌都产业园区。

深化拓展援昌新内涵坚持长期援藏、精准支援,统筹深入推进“计划内+计划外”援藏相结合、“组团式”援藏与短期援藏、柔性引才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为昌都选派更多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健全完善双向协作发展机制,推广以园区为平台的援藏团队招商模式和“援藏企业+昌都资源”“援藏市场+昌都产品”等合作模式。探索教育、医疗“组团式”援藏工作向县(区)延伸,大力推行“省包校”“院包科”模式,继续推动昌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与对口支援省市学校、援藏教师对昌都青年教师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协调支援省市开设初高中代培班。健全完善“小组团”援藏工作对接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对支柱产业、国有企业、重要领域、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的支援。加快建设出昌大通道和“空中走廊”,积极争取国家民航局支持,加强与航空公司的对接,加密现有航班,持续完善航线布局,争取开通昌都直飞福州、广州、南京、北京等援昌省重点城市航班,强化与援昌省市联系。

第四节 稳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优先面向南亚国家(地区),在经贸、旅游、环境科考等局部领域先行试点开放探索将昌都新区纳入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的重要合作平台争取在昌都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保税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等“保税+”外向型开放平台,设立昌都商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平台和绿色通道,推动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章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完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形成具有昌都特色的全域振兴、城乡共荣发展模式让要素“流”起来、资源“活”起来、产业“旺”起来、乡村“美”起来、群众“富”起来、民生“强”起来、品质“高”起来。

第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序推进区、市、县相关部门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就地向支持乡村振兴转变,确保“十四五”期间农牧区脱贫监测人口持续动态清零,农牧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力争11县(区)全部纳入中央集中支持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保持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巩固情况,建立农牧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对比、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及时做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强化志智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医疗帮扶,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清零。

持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保障水平。强化控辍保学,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加强常见病、地方病综合防治,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建立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继续完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大对易地扶贫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补齐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大型搬迁安置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完成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做优做强已建的扶贫产业项目,把扶贫“小散弱”企业通过专合组织整合做大,把同质化明显的扶贫产业和企业通过重组做优,把市场前景好的扶贫优势企业通过市场方式扩大规模做强,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持续加大脱贫人口转移就业力度。持续开展脱贫人口就业巩固培训,组织化引导脱贫人口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就业,大力开发“家门口”就业岗位,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在农牧区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第二节 实施乡村十大幸福工程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用好乡村振兴大调研成果,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同步推进“五大振兴”和“乡村十大幸福工程”,探索符合昌都实际的空间聚集、绿色发展、产城融合、品牌引领、数字赋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能人带动、片区联动、五治融合的乡村振兴路子。

实施“基础稳福”工程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农牧区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牧区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为制度保障,建强基层干部队伍,让基层干部有精力、有资源、有能力抓基层治理、抓乡村振兴、抓脱贫巩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实施“产业兴福”工程围绕通道流域经济发展和五大园区、3+3”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发展县域统筹、镇域聚集、镇村联动,分区确立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实施乡村产业提质行动,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饲草料种植业、绿色食饮品加工业、林果林下产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富民产业,形成差异发展、产业延伸、产镇(村)融合、全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实施“就业谋福”工程组建就业工作专班,落实就业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全面启动实施五年就业促进行动和就业、创业“双业”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提升就业技能,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拓展各类公益性岗位促进乡村有业可创、创业有成,实现农牧民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在家门口就业,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实施“收入增福”工程组建工作专班,推行“四联增收”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增收工作定期研究、定期调度、定期调研、定期考核机制,实施“一村或多村一个集体经济”培育工程和能人经济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农牧民增收四单建设推动农牧民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确保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

实施“社保添福”工程落实好国家、自治区城乡居民各项社保优惠政策,对接好医疗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进养老育幼服务业健康发展,健全覆盖全民、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力争到2025年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区前列。

实施“人居安福”工程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争取一批县(区)纳入全国整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范围按照“示范村提品质、中间村补短板、薄弱村换新貌”的思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和缺什么补什么,加强“多规合一”适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分类分批打造美丽宜居村庄探索适合农牧区实际的环境治理模式,让群众更加安居乐业。

实施“生态续福”工程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的关系,主动融入“打造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生动实践,兑现落实好生态岗位补贴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生态补偿政策。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四旁”植树行动,巩固和提升消除“无树村、无树户”成果。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落实农药化肥“零增长”工作,实施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理、污水综合治理和厕所革命,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生态保护理念,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共享生态文明福祉

实施“人才强福”工程完善引才、育才、用才制度,挖掘调配用好有意愿返乡、下乡、留乡的人才,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归口流动,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积极培养各类农村实用技能人才,优化从业人员结构,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牧业经营者队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

实施“文化润福”工程深入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牧区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正气,培养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情趣。尊重农牧民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大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组织农牧民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持续完善乡规民约,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乡风文明体系,塑造新时代农牧民的精神新面貌。

实施“平安保福”工程聚焦农牧区和谐稳定,大力实施乡村治理提效行动,创新党组织领导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一体”社会治理模式,强化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理性对待宗教、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过好美好生活。深化平安建设,常态化开展乡村扫黑除恶斗争,深化“八五”普法工作,提升农牧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联动推进城乡共同体建设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以铁路、国省道和产业、资源、区位、文化为基础,构建以县城为发展核、特色小镇为带动极、特色优势示范村为辐射点的三级联动新型城乡体系,创新推动“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分类打造大县城、边疆明珠小镇和美丽乡村,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力争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2.5%

推动311N农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丁青、边坝、洛隆县城为核心,完善城镇功能、厚植产业基础,提升中心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311N村”农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丁青县的尺犊镇、色扎乡、觉恩乡、巴达乡,边坝县的金岭乡、边坝镇、尼木乡,洛隆县的硕督镇、马利镇、康沙镇、俄西乡为带动极,提升特色功能镇、色扎乡、觉恩乡、巴达乡、边坝镇、马利镇、康沙镇依托G317G349G558,提升餐饮、商贸、住宿服务能力,发展通道服务经济;金岭乡、硕督镇依托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旅小镇建设;尼木乡依托与那曲接壤地理区位,加强区域协作,增强开放合作,建设商贸小镇;俄西乡依托耕地资源和农业种植基础发展园区经济,打造商品粮种植基地。

推动311N贸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卡若、类乌齐和察雅县城为核心,推进区域产业分工,推动311N村”贸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强化卡若区的全市中心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类乌齐“昌都后花园”和察雅“昌都迎客厅”。以卡若区的卡若镇、俄洛镇、妥坝乡、如意乡、面达乡,类乌齐县的类乌齐镇、卡玛多乡、甲桑卡乡,察雅县的吉塘镇、香堆镇、荣周乡为带动极,建设产城融合乡镇。立足俄洛镇教育功能分区,建设昌都教育城;妥坝乡、类乌齐镇依托G317G214,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卡若镇、如意乡、荣周乡、甲桑卡乡依托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牧林业;香堆镇、吉塘镇、面达乡、卡玛多乡依托优势自然人文资源,建设文旅小镇。

推动26N村”工贸“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江达、贡觉县城为核心,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生活居住、商业商贸、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推动26N村”工贸“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江达县岗托镇、邓柯乡、卡贡乡、生达乡,贡觉县相皮乡、阿旺乡为带动极,增强乡镇特色功能岗托镇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小镇;卡贡乡、相皮乡依托G317G557,发展通道经济;邓柯乡、生达乡、阿旺乡依托农牧业基础,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

推动39N文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芒康、左贡、八宿县城为核心,依托G318经济通道联动发展,加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建设,推进资源、人口、产业等要素向县城聚集,做大县城极核,推动39N村”文旅“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以芒康县如美镇、纳西民族乡、邦达乡,左贡县田妥镇、扎玉镇、东坝乡、碧土乡,八宿县然乌镇、邦达镇为带动极,增强乡镇特色功能如美镇、邦达镇、田妥镇依托G318,发展通道旅游;然乌镇、纳西民族乡、东坝乡依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旅游小镇建设;碧土乡、扎玉镇、邦达乡依托农牧业基础,发展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畜牧业,促进牧旅融合。

7-1  “三融一体城乡共同体”建设示意图

第四节 有效增加耕地资源供给

围绕“西粮仓”功能片区建设,严守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成果为依据,启动实施耕地资源开发供给工作,充分挖掘市域土地资源潜力,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加大农林用地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农林用地规模,同步治理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坚决防止弃耕丢牧现象,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创新河谷流域土地开发模式,坚持“美山顶、富山腰、稳山脚”的“河谷建设三段论”发展思路,坚持“再延一点、再多一亩、再富一户”的“坡面经济三个一”土地开发模式,先行先试、逐步推广,因地制宜采取蓄引提结合的方式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采取“光伏+”土地开发利用和智能管理,打造“光伏+”特色产业,达到“绿山坡、固水土、富村民”目的。围绕丁青、边坝、洛隆“藏东粮仓”发展定位和丁青副中心建设,统筹国土空间和资源禀赋,分区分片规模化开展以西部三县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十四五”时期全市新增耕地面积5万亩以上、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7.54万亩、耕地质量提升达到46万亩

 持续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农牧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农牧区耕地、草原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保障进城落户农牧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全面推开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加快推进经营主体配套改革,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整村合作社试点建设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健全农牧民金融服务体系,丰富涉农金融产品,发展农牧业保险。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城镇要素保障和承载能力,提高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城市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持续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牧业转移人口及随迁人口和其他非户籍等重点人群进城落户,引导农牧区人口由分散向适度聚居转变、由乡村向县城和特色小镇等聚集。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确保人口集聚区用地和公共服务需求。建立健全转移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的制度体系,推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社会保障政策制度城乡衔接,提高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节 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立足县域资源、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突出县域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培育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有效益的县域支柱产业,促进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牧业新型业态,延伸农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优化布局生产空间,建设产业聚集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向产业聚集区集中,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绿色工业、文旅康养3大主导优势产业和高原生物、商贸物流、高新技术3大挖潜提质产业。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援藏资金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增强人才、科技对县域经济的服务能力。推动优质人才到县域发展,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技术人才以及医务、教育专业人员到县域择业就业、创新创业,为推动县域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拉通“人才专线”,汇集智慧力量。发挥县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边疆明珠小镇建设,带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适度引导人口聚集。

章 坚定不移推动共同富裕,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

坚持把增加收入作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中心任务,大力实施“全民增收提级”计划,实行干部联片、部门联线、企业联户、利益联人“四联增收工作制”,大力推进“农牧民四单建设”和能人经济培育工程持续稳定增加收入,使农牧民群众的“口袋”“脑袋”同时富起来。

第一节 实施全民增收提级计划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深挖增收潜力,广辟增收渠道,调整收入结构,完善保障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稳步缩小收入差距,确保“十四五”末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整体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生产单”建设促进经营增收。坚持产业发展促增收,围绕种植、养殖业发展主线,实施“一村或多村一个集体经济”培育工程,调整种养殖结构,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业。结合洛隆、边坝、丁青等农业主产县优势,整合土地资源,扩大农业种植规模,强化农作物、蔬菜种植等技能培训,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结合卡若、类乌齐、江达畜牧业养殖,鼓励农牧民利用信贷资金发展生产和开展合作经营,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农牧业组织化程度,增加农牧经营性收入发挥芒康、察雅、八宿等干热河谷地带资源优势,以能人带动模式,推广经果林精细化种植,发展生态林果业和经济林,提高生产效益和经营性收入。在左贡、八宿、芒康及国道沿线,鼓励居民发展以民宿、餐饮为主的旅游服务,强化个体经营,培育一批特色种养、家庭旅馆、精品民宿经营能手。实施市场主体促增收计划,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深入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计划,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示范作用强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及“双创”示范基地。开展创业服务能力提升和创业培训计划,大力扶持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保障机制。

“技能单”建设提升工资收入。强化农牧业素质提升和就业帮扶援助,实施技能精准培训、精准转移就业计划,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实施“五年就业促进”行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推动就业岗位与人力资源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增产增收快的产业,结合清洁能源开发、绿色建材、绿色矿产等优势产业发展,定向培养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专业技术工人。精准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发展劳动密集型农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和组织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优先安排当地群众就近就便就业。丰富和发展“热巴”“弦子”等传统文化演形式,组织“专业+民间”文艺表演队,吃好“文化饭”、用上“文化钱”。围绕特色种养业,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在洛隆类乌齐培育青稞和牦牛加工技术人员,在西部粮食主产区培育农机具维修技术人员设立工作专班、组建务工联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计划地培训和组织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高组织化程度,丰富群众“钱袋子”。

“财产单”建设增加财产收入。创新推进农牧区内置金融变现政策,积极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注入集体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鼓励联合经营。积极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或出资入股、联合投资经营项目,提高居民股权红利收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获得相应投资收益。引导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规则,鼓励城镇居民大力投资发展制造业产业、新兴技术产业、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投融资条件,盘活乡村、城镇闲置资产,引导城镇居民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有序引导农牧民从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获得增值收益,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城镇居民利用闲置资金,积极投资固定资产获得不动产收益依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政策单”建设促进政策增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推行惠民政策主动告知到人机制,推动政策精准覆盖和便利兑现。完善产业奖补政策,对优势产业、生态产业实施重点倾斜。继续实施好民生兜底保障工程,建立财政对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市本级掌握资金的90%和援藏资金的80%以上向农牧区倾斜。完善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临时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对城镇困难群众精准兜底水平,实施价补联动机制。落实离退休金养老金发放政策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

 实施能人经济培育工程

坚持产业强市与民生安市一体推进、示范带动与整体提升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发现能人、走进能人、推广能人”活动,大力实施“能人经济”发展行动,鼓励大众创业、草根创业、能人引领创业、精英返乡创业,带动农牧民创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增添新动能。

培育种养大户型能人。在青稞、油菜、蔬菜、经果林、饲草种植、特色畜禽等种养领域培养一批种养业大户。鼓励种养大户重点围绕青稞生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总量,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提高蔬菜、饲草料、油菜等作物的单产。鼓励种养能人积极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选定适生中(藏)药品种,开展试种和栽培配套技术推广,建设适合高原集约化栽培的高价值特色药材栽培基地依托现有畜牧业发展基础,加强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畜禽现代养殖场,培育一批新型养殖小区、家庭牧场、藏家山庄。

培育劳务组织型能人。建立县(区)级外出劳务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劳务经纪人队伍,鼓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建立劳务输出专班推动、联企送岗、奖励扶持等工作机制,提高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以能带弱、以队带群、以富带穷。加强各劳务机构和团体帮扶,加强劳务输出集中管理,务工人员按照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所掌握的技术建档,统一管理,实现劳务资源合理规划。建立劳务数据库和就业网络,畅通务工信息渠道,为务工人员提供职位信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务工人员传授法律知识和提供法律服务,为劳务输出提供服务,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加强与技术培训机构合作,培育本土劳务输出品牌,开展劳务经纪人评比激励,对贡献度大、带动力强、满意度高的劳务组织能人进行表彰激励。

培育私营商贸型能人继承弘扬藏东人民善于经商传统、“茶马古道”商业精神,实施能人带动个体工商户、私营民营经济发展行动,培育一批能人示范带动的个体、私营、民营、集体等经营型市场主体,培养一批独具首创精神、开拓意识、懂技术善管理、矢志干事业的经营型能人。引进和培育信誉好、实力强、管理优的龙头企业,带动群众积极发展餐饮、住宿、导游、文化表演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淘宝店、专卖店,活跃乡村市场。

培育工匠技能型能人。弘扬工匠精神,倡导崇尚技能、淡化学历观念,采取政府培训、园区带动、校企合作、师傅带徒等方式,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行动,鼓励和扶持工艺美术大师成立工作室带徒授业,建立民族手工业人才交流中心及教育培训等社会中介机构以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基础,着力培养一批种养殖、建筑施工、唐卡、藏香、藏毯、藏刀、藏式家具、雕刻、绘画、金银铜加工、木工技术、服装服饰、物流运输、农机维修、驾驶等技能型能人,培育一批“昌都工艺美术大师”“昌都工匠”。引导区内外高校毕业生投身民族手工领域创新创业。促进传统民族工艺与现代科技元素、文化旅游相结合,带动传统手工业转型,推动民族手工业多元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创建“民族手工县”“民族手工乡”“民族手工村”

培育乡土文化型能人。坚持文化人才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制定乡土文化能人认定标准,开展乡土文化能人资源调查,建立乡土文化能人资源信息库,搭建文化能人交流平台,打造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培养一支乡土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开展各种形式的“乡土文化能人”评选,扶持一批群众文艺演出团队。探索乡土文化能人用人机制,采取专兼并用的方式促进各类优秀乡土文化能人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集聚。加大乡土文化能人队伍经费投入软硬件建设力度。加强包装策划,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网红效应,实现导向准确、基层活跃、增收带富的有机融合

培育返乡下乡创业型能人。出台完善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创业政策。以培养新农人、农创客为主要目标,选拔、吸引一批有志于扎根农村基层的青年大学生创业。探索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乡村创业风险基金,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各类人员返乡创业。完善住房、医疗、教育、配偶就业、政务服务等配套政策,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科技特派员,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下乡创业、投资创业。深入乡村开展技术咨询、业务指导和人才培训,积极推广农业产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吸引科技人员下乡合作创业。改革农村资源配置与分配方式,促进一产劳动力转移

章 大力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共建共享,大力实施民生安市战略,加强社会建设,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节 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

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更加注重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实行机关干部结对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毕业生到乡镇、社区、企业等城乡基层市场就业。探索推动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就业,充分发挥“昌都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联络站”作用,协调对口援昌省市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力争每年分别向昌都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务员岗位、事业岗位、企业岗位,确保“十四五”期间昌都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对接机制,推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建设,强化农牧民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推动农牧民到城镇和企业就业、到内地就业,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转移农牧区劳动力14万人以上。加强困难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等就业群体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支持和规范发展多渠道灵活就业,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县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建立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用好昌都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成芒康、类乌齐等县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双业”工程,采取“专班推动、职校专培”的工作机制,促进“两后生”和有意愿的社会流动从事宗教活动人员及时就业。加快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推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会困难群体倾斜。大力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提升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信息化水平

不断巩固“双创”成果。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新创业扶持,设立创业扶持资金,推动实施创业担保贷款、经营场地租金和水电费补贴、创业奖励、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农牧民、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以创业促就业。推动以卡若区、昌都新区为重点的创业型城镇建设,鼓励支持各县(区)结合产业园区建设,搭建县(区)级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差别化、定制化创业指导服务。

节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继续在学校师生中开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专题教育,巩固深化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的中小幼一体化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实现自治区提出的“六个提升”目标202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教育、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8%以上、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

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公办幼儿园,加快推进人口达到600人以上的行政村(或周边村共达到600人以上的联合村)双语幼儿园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规范保教行为,提高保教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推动管理合格、教学合格、学习合格、服务合格、评价合格,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继续支持农牧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扩建一批小学、初级中学,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改扩建昌都特殊教育学校。配合落实西藏教育珠峰旗云行动计划,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力度,五年内建成50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成果,实施普通高中扩优工程和数理化等薄弱学科攻坚提升计划,创新“飞地办校”模式,科学设定招生规模,保障普通高中学位供给实施特色高中创建工程,构建完善的普通高中、特色高中相结合的高中阶段办学模式,提高高中阶段升学率,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考成绩提升30加快建立校内外互为补充、有机联动的青少年实践教育体系,推动“功能完善、一室多用、资源整合”少先队队室标准化建设,推动青少年实践教育形成特色、提高水平。

专栏9-1:基础教育重点项目

幼儿园:新建江达县第三双语幼儿园、丁青县第四双语幼儿园、类乌齐县第二双语幼儿园、贡觉县第二双语幼儿园等新建卡若区妥坝乡康巴村双语幼儿园、江达县同普乡江巴村双语幼儿园、类乌齐县类乌齐镇宗龙村双语幼儿园、丁青县巴达乡巴巴村双语幼儿园、察雅县吉塘镇雪谢村双语幼儿园、左贡县仁果乡吞拥村双语幼儿园、洛隆县孜托镇中松村双语幼儿园、边坝县边坝镇洛亚玛村双语幼儿园、八宿县郭庆乡觉约村双语幼儿园、芒康县如美镇拉乌村双语幼儿园等。

小学:新建左贡县第三小学、丁青县朗通新区小学、丁青县色扎乡第二小学、察雅县香堆镇第二小学、江达县生达乡第三完小等;改扩建一批小学。

中学:新建卡若区第三初级中学、昌都新区初级中学、丁青县第三初级中学、类乌齐县第二初级中学、洛隆县第二初级中学、察雅县第二初级中学、江达县第二初级中学搬迁工程等;改扩建一批中学;新建昌都市第七高级中学昌都市综合高中。

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昌都特殊教育学校。

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目标,着眼于区域发展新格局、3+3”产业体系和未来市场需求科学设置专业,推动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继续推进以政府举办为主、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销一体的办学格局。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启动领航计划,优化专业结构空间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吸引力的特色优质骨干专业。培养学生德技能并修,培养更多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以破“五唯”为导向的新时代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建立编制动态调配机制,开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推行教师“县管校聘”,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开展“二下二上”支教交流。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全面统一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等标准。完善从学前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培养农牧区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以及藏汉双语教师,解决农牧区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落实边远艰苦地区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实施教师外出轮训工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社区探索建立“家长学校”,提升家校共育水平。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健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机制,营造市民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节 全面推进健康昌都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健康促进政策,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确保“两降一升”。力争到2025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持续巩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有效控制在40/10万和8.0‰以下。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施健康昌都保障、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加快完善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防疫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持续推进基础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科研攻关,强化生物安全,大力推进昌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卫生应急储备库、县(区)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改扩建11县(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传染病区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建设藏东南应急医疗援指挥中心、医疗物资储备中心。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应急体系日常演练,建立与周边市州县的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区域性大规模疫情、污染、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市人民医院建设自治区医疗副中心、市藏医院建设藏东藏医药区域诊疗中心,推动丁青、芒康、江达、洛隆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八宿、类乌齐建设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支持一定比例的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县域医疗分中心。支持市人民医院试点开展航空救治,加强车载流动医院建设,提高紧急医学救治能力。强化外科、产科、儿科等医疗重点学科建设,建成辐射区域性专科诊疗中心,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下沉。完善在职医务人员培训提升机制,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全科医师、住院医师、专科护士等医疗卫生人才。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提升远程医疗应用水平。引导和规范社会办医。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以市人民医院、市藏医院为核心,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以特色专科医疗为补充,以健康咨询管理机构为拓展,推动“医疗+康养”联动发展,建设绿色健康基地。加强市、县(区)两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妇女“两癌”筛查,强化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危重症产妇与新生儿救治能力基本满足各族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统筹做好包虫病、大骨节病、结核病、先心病等综合防治工作,加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防治力度。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建设市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防治中心,健全市、县(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加强老年病科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普及,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实施低氟健康茶补贴政策,开展健康茶推广普及行动。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事业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群众健身设施和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形成人人参与、积极向上的体育健身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推进政策配套、组织实施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建设。强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落实自治区基本药物目录。推动县域内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落实好高海拔地区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岗位奖励补贴政策,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补充提升、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共享优质医疗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办医。积极探索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

推动中医(藏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加强中医(藏医药传承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藏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实现县(区)、乡、村(社区)服务全覆盖。推动中医(藏医创新发展,加大中医(藏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强化肝胆消化等优势专科和市县藏医院制剂能力建设,推动中医(藏医药与康养结合,培育中医(藏医药服务业,繁荣发展药浴健康养生、藏医康复医疗,发挥中医(藏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医(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保健、预防、文化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藏医药人才培养,建立高级人才、技术骨干和基层实用型人才梯队。推进符合条件的中医(藏医)药按规定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交易中心。加快中(藏)药材基地建设,建立中()药材资源保护与检测体系,建设中医(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互联网监管平台

专栏9-2: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任务

市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提升。

市藏医院:建设市藏医院制剂室。

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县(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新建昌都新区医院。

县藏医院:县(区)藏医院制剂室建设。

乡镇卫生院:县(区)县域医疗分中心。

传染病医院:新建昌都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昌都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县(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区。

疾控中心:昌都市疾控中心提升工程、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

信息化: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物资储备:市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和红十字会救灾储备库。

精神卫生:市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防治中心。

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培根铸魂凝聚人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市。

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阵地网络,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品质,推动市博物馆、民俗传习所和艺术展演中心建设和功能提档升级,提升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加强县(区)艺术团排练场、乡村级群众性文化阵地建设,补齐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强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融媒体建设和智慧广电建设加快县(区)行政村数字电影放映室建设,实施农牧区新一代直播卫星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推进藏文图书报刊数字出版、出版物发行网点、“乡村阅报栏”建设,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农牧区倾斜。争取推动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实现全域档案数字化。

专栏9-3:完善城乡文化设施重点任务

博物馆:积极争取昌都市自然博物馆项目。

文化产业双创中心:嘎玛嘎赤绘画技艺、江达县波罗木刻制作技术、丁青热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

艺术团排练场:新建八宿、类乌齐、左贡、贡觉4县艺术团排练场。

综合文化中心:改扩建江达、贡觉等7县综合文化中心。

主题公园:积极争取昌都市中华文化主题公园项目。

纪念馆:积极争取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昌都分馆项目。

文化公园:争取10县1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公园建设。

积极推进文艺创作。精心编排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和精彩节目,精心举办群众联欢文艺活动。大力推广《昌都往事》《铸魂达玛拉》《雪域金桥》等文艺精品,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激励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民族团结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鼓励和支持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创作,支持优秀历史文化“润边”纪录片创作传播工作,做好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快推进新一轮志书编撰,全方位挖掘我市行业发展、历史文化、革命传统、风情民俗,精编昌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史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扩大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农牧区倾斜,落实“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支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大交流宣传,打响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等节庆品牌,提升昌都文化知名度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文物古籍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唐卡、藏装、银饰、藏刀、藏香等地方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强化“丁青热巴”“昌都锅庄”“芒康弦子”“岗托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深化唐卡漆画技艺培训和交流合作,精准布局非遗工坊建设,提质增效康巴文化产业园、嘎玛嘎赤唐卡画派生产基地,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维修等工程。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专栏9-4:红色遗迹

芒康竹卡红色遗迹区保护展示利用工程、昌都解放委员会办公旧址保护展示利用工程、怒江大桥红色遗迹区保护展示利用工程、中共盐井宗临时工作委员会旧址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十八军渡江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程、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驻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八宿县拉根乡71道班旧址、芒康帮达仓和安麦西

大力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学习。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昌都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先进典型、“新时代好少年”评选表彰,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健全惩戒失德行为机制。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节 提社会保障水平

发挥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三张网”,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网。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城乡一体、兼顾各类群体、具备多种缴费档次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对接落实高海拔城乡居民生活补贴制度养老保险待遇增长政策,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协调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抓好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两项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和扩大居民医保参保率,落实好国家对西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优惠政策,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持续推进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做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升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服务能力,积极探索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保基金监管体制,提高结算便利化水平。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参保范围,完善城乡、区域间社会保险转移衔接。加大工伤保险政策宣传,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使用“社保卡”,构建参保数据、业务管理、征缴服务、法规咨询一站式、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一卡通”业务。建立健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全适度普惠的社会救助网。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临时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临时救助,优化审核审批程序,强化“救急难”功能。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科学调整政策健全孤儿、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体系,落实生活补贴标准科学调整政策。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相关社会福利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及经济困难高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制定实施政府优先采购残疾人劳动产品的办法,逐步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做好社会优抚安置工作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大力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发展。

全专业化社会福利服务网。建立兜底型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强化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提升儿童福利院服务水平。规范监管,强化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逐步扩大社会福利覆盖面。建立健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建设昌都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积极争取贡觉、类乌齐、八宿三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项目建设。落实青年五年发展规划,搭建青年成长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探索乡村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制定岗位职责任务,建立健全基层社会工作者队伍,提供帮困扶弱、权益维护、关系协调等方面服务。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选举进入村(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延伸基层社会治理与专业服务深度

推进养老育幼服务健康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适应人口老龄化形势,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以丁青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为示范,做好城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工作,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机制推动昌都民生幸福示范区建设统筹建立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逐步建成一批集养老、儿童福利服务为一体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完善幼儿托管等社会服务体系。

强化住房供给保障。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建立健全周转房、公租房、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为主体,住房补贴和租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继续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牧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积极探索建设共有产权房,完善租赁补贴政策,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完善落实干部职工住房支持政策,合理安排干部职工周转房建设,优先解决干部职工住房问题。

章 深入开展美丽昌都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第一节 建设西藏生态文明高地

严格落实《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打造美丽昌都,建设全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高地。

筑牢藏东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示范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市、绿色发展示范市、自然保护样板市、生态富民先行市为抓手,坚持整体施策、系统治理,突出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修复、国土绿化、净土守护、应对气候变化,形成协调联动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国土空间优化、“两山”理论实践、全面推进绿色转型为重点,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格局。贯彻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将资源环境作为硬约束,坚持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突出特色资源、创新驱动发展,以建设接续能源基地、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文化旅游核心体验区为重点,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坚持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维持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实施生态创建、生态补偿、生态振兴,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保障群众持续增收,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严格执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等相关标准,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按示范带动期、全面创建期、巩固提升期三个阶段,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实行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联建联创、滚动发展。开展“六大行动”,实施“十八项工程”。到2035年,全市所有县(区)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标准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藏东“三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科学合理的国土开发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整体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建立并形成规模;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传统生态文化焕发新生;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基本形成,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支撑。

专栏10-1: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六大行动开展生态安全保障、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经济培育、生态生活践行、生态文化传承、生态制度创新“六大行动”。

十八项工程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建设、高原自然灾害防治、极困难地区生态搬迁、高原公园城市建设、农牧业绿色提升、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绿色矿山建设、高原生态全域旅游、“地球第三极”绿色产品品牌创建、高原生活绿色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原生态文化挖掘保护、高原资源普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转化应用、“地球第三极”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十八项工程”。

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用途管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冰川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与提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形成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三位一体的“空间规划一张图”,预留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廊道和国边防建设空间严格保护环境敏感区域,结合“三线一单”划定,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分类管控实施细则,分区实施符合澜沧江-怒江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区、西北部农牧产品供给功能区、东北部农牧产品供给功能区和南部林产品供给功能区实际的发展保护战略。以八宿然乌国家级森林自然公园、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为节点,加强交通干线生态绿网绿廊建设。严禁“三高一低”产业和项目落户昌都,严格落实矿产开发企业零审批零引进硬性要求和环评审批、“三同时”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刚性约束。

加强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生态格局。积极争取自治区绿色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强化天然林草地保护、封山育林、退牧还草、人工造林种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保护措施。科学推进宜林地全域绿化行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强沙化土地和矿山迹地环境治理,大力开展沙化区、砂石开采区、矿山区植被恢复和林草生态景观培育,恢复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三岩”片区生态保护、封山育林。积极争取资金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科考和保护研究,对雪豹、滇金丝猴、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实施专项保护。加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金沙江流域西藏昌都段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江”流域昌都段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好高黎贡山(伯舒拉岭)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建设昌都高山峡谷生态综合观测国家级研究站配合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专栏10-2: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项目

天然草地保护工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鼠虫毒草害治理芒康、贡觉森林火险区治理工程、边坝草原防火工程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实施“两江四河”造林绿化工程,乡村振兴绿化和“四旁”植树,11县(区)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及重点国省道绿化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植树种草封禁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治理(防沙治沙)工程新建11县(区)防洪堤,排洪渠、山洪沟等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强化三江干支流山洪灾害预警设施等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规范化建设11县(区)县乡两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以及农牧业防抗灾物资储备库。

动植物保护提升与有害生物防控开展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野外监控等基础设施完善11县(区)动物疫病防控和动植物检验检疫设施,建设边坝、察雅、贡觉、丁青、八宿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强化外来动植物疫病虫害和有害生物查验截获、检测鉴定、除害处理、监测防控体系建设以及森林和草原有害生物治理工程

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加大贡觉拉妥、边坝炯拉措、丁青布托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工作,实施洛隆卓玛朗措、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推进八宿然乌湖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卡若区生格沟、类乌齐县伊日乡、八宿县冷曲、洛隆县康沙曲等重要河湖湿地的生态护岸工程。

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金沙江流域西藏昌都段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节 持续加强环境系统综合治理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围绕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抓好以城镇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确保空气环境质量不降低。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饮用水水源、地下水和地表水环境安全,确保城市建成区没有黑臭水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白色污染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核定范围内。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提高辐射安全管理能力,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健全多元环保投入机制。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推进智慧生态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

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生态经济体系,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绿色生产标准体系,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成果转化应用,推进3+3”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出台符合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的产业目录。推行绿色GDP核算,制定符合昌都市情的产业专项绿色标准体系,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快建立产业生态化发展激励机制,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工业绿色化升级,培育壮大绿色产品品牌。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强化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体系,推进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提高能源利用效能。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适度合理合规开发旅游休闲、生态康养、节能环保等项目,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加速向产业优势转化。

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提升垃圾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倡导绿色办公。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推进低碳社区、低碳家庭建设,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光盘行动”,鼓励消费者购买低能耗家用电器产品、节能环保汽车等绿色产品,推广家庭废旧物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耗,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和生态治理体系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构建分类科学的产权体系,完成重点国有林区、各类自然保护地、湿地、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自然资源的统一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高效利用机制,完善价格良性竞争出让机制。严格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积极对接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探索开展碳交易试点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加大江达、贡觉、芒康3县“天保工程”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争取提高国有公益林、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和天保工程区天然林补偿标准,对接落实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符合政策的新增公益林纳入国家补偿范围,对接完善生态岗位补贴相关政策。建立以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为基础的多元补偿主体、多种补偿方式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落实怒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机制合作协议试点任务,进一步完善昌都市与那曲市、林芝市怒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争取重点流域、区域生态补偿,加强与四川等交界省市的生态共建,争取增加国家转移支付并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坚持先行先试,做好类乌齐县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

健全生态治理机制。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责任制度、考核评价标准,推进建立三江流域保护跨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全流域统一的水环境治理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以及“流域-水生态控制区-水环境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切实保护好江河源和“亚洲水塔”。全面实施河湖长制林田长制建立生态功能评价制度和常态化巡查核查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国土空间、气候变化、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和生态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推进生态领域地方立法。

第十 深化平安昌都建设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紧扣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个着眼点和着力点,大力实施依法治市战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平安昌都。

 反分裂斗争赢得全局性主动

坚持从打赢最复杂斗争、迎接最严峻考验、应对最困难局面的高度来谋划,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做工作、以防止出大事打基础做准备、以敢于担当落实责任为标准看干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与达赖集团划清界限,坚决与达赖集团进行斗争。严格落实反分裂斗争维稳工作“十大”体系,健全完善应对重大风险预案方案,加强基层维稳力量、手段、装备、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反分裂斗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严格落实网络通信活动“二十禁”,全面加强反分裂斗争地方性立法研究,依法加强各类社会组织管理,全面提升维稳处突能力水平。

节 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主动治理、专项治理与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健全“五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基层人民调解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建立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机制,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平安昌都建设责任制,健全平安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发挥基层群防群治力量作用。创新跨省区域边界社会治理模式和机制,深入开展“睦邻合作、共建共享”活动,提升边界区域社会治理水平。

 巩固发展民族大团结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既“管肚子”更“管脑子”的长效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切实增强“五个认同”。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感党恩教育,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九进”活动。深入挖掘、整理、宣传卡若遗址、茶马古道、十八军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鲜活故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准确把握“一”和“多”、“同”和“异”、共同体意识和民族意识之间本末、主次、先后的关系内涵,大力宣传“五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和“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教育,打造硕督、纳西民族团结示范教育基地。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城镇建设、乡村振兴中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中小学全面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民族语文。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推动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交流,鼓励内地企业和个人到昌都创业,全面推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

 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五个有利于”标准,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寺庙管理长效机制,严守“三个不增加”底线,全面落实寺庙财税管理制度,深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机制。深入开展“遵行四条标准、争做先进僧尼”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教义新阐释工程,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时代精神、通俗易懂的阐释。加大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等法规规章以及活佛转世宗教仪轨、历史定制等宣传力度,引导僧俗群众坚决拥护中央政府在达赖、班禅等大活佛转世上具有无可争辩的最终决定权。旗帜鲜明消除十四世达赖利用宗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理性对待宗教、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过好美好生活。

节 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打牢基础、建好阵地、建强队伍,实现“两个巩固”。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和敏感舆情的分析研判处置,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常态化开展“四讲四爱”等教育实践活动,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各族群众的特殊关怀,深刻阐释党的英明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讲清楚“十三个显著优势”“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与今天幸福生活的关系,做好凝聚人心工作。申建卡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突出弘扬时代精神和时代主题,加强文艺精品力作创作生产,做好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展播,争取在市委党校挂牌自治区级“两路精神”干部教育学院,打造江达“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传承教育基地,进一步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好优良传统。

节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应急救援为首要任务,防灾减灾和安全监管为基础,加强应急管理体系、能力现代化和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建立军警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集中统筹指挥调度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和力量。加强“智慧应急”建设,实现统一指挥和部门间横向资源信息共享。完善救援物资和装备保障体系,推进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打造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大力宣传和实施生物安全法,深入推进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强自然灾害调查、监测预警、安全生产监管和防治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责任制,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工程。

节 助力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服务全区强边大局,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边防教育,加强双拥共建工作,协同推进兴边富民,提高全民强边意识。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项目完善内陆经昌都至边境地区的通道网络,进一步增强重大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

节 全面推进法治昌都建设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健全依法治市法规制度体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履行强边固疆职责使命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健全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执法考核评价体系,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深化法律“七进”活动,加大宪法、民法典普法力度,强化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乡(镇)综治中心为载体,按照“一乡一所”要求,积极推进司法所、乡(镇)法庭等机构建设,建成全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等法律服务平台,加强普法与依法治理阵地建设,丰富普法载体。加快建立以公职律师为主体的双语公共法律服务队伍,持续推进援藏律师服务团活动,实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现法律顾问村(社区)全覆盖。健全司法救助制度,严格刑罚执行,严格执法监督,规范执法执业行为,维护公平正义。加强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坚决整治和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巩固反腐败成果。规范领导干部职责权限,建立科学的问责程序和制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健全政府内部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部门的监察和审计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十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大力实施党建统市战略,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各级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一套班子抓稳定、一套班子抓发展、一套班子抓全面从严治党,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健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民性宣传教育体系,坚持“三个牢固树立”,使“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在全体党员干部内心深处扎根铸魂,保持对党忠诚的纯粹彻底绝对,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肃反分裂斗争纪律,严格执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得信仰宗教、更不得传播和发展宗教的规定,对达赖集团的斗争必须旗帜鲜明、表里如一、行动坚决。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政治标准要更高、党性要求要更严、组织纪律性要更强”专题教育,推动建立常态化学习制度,规范党组织的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顺利推进昌都“十四五”战略规划提供有力政治保障。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事业、社会事务。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刻认识“所有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确保国家宪法法律和政令统一正确实施。树牢大统战意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着力抓好党组织领导下的工、青、妇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健全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支持西藏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援藏等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完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推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发挥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健全地级领导联县区、联产业、联园区、联企业、联项目等包责推进机制,确保“十四五”目标任务落实。

健全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坚持和完善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委监委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等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统计机关要围绕“十四五”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目标任务完成强化监督推动监督落地、监督关口前移,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

强化基层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实施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攻坚行动,深化选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干部驻村工作,推动村(社区)主干区外轮训和村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常态长效,持续巩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100%是党员的成果,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善团结会发展、能致富保稳定、遇事不糊涂、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反分裂斗争桥头堡、民族团结工作队、群众致富带头人。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三个特别”要求,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和基层导向,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一手抓严管严教一手抓关心关爱,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干部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把对党忠诚、反分裂斗争立场坚定、作风正派、熟悉民族宗教政策、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干部选配到重要岗位。加大县(区)党校建设力度。发挥好老干部作用。深化干部人才援藏,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健全拴心留人机制。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强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大财税支持。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设立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高原特色产业培育专项资金等多项财政专项资金,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探索推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大金融支持。支持商业金融更好为地区发展服务,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扶贫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在本市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允许退休公职人员按有关规定在本市创业。强化土地保障。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体系,完善全市层面的土地储备机制,规范土地供应管理,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加强对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项目的用地保障。合理增加荒山、沙地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

第三节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立市委统筹、多种专班推动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强化重点项目策划储备实施,全面推动规划落实。强化政府目标责任。明确纲要目标任务的实施主体及责任,建立分类实施机制和目标责任制,将重要目标尤其是约束性目标实施绩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强化项目储备和实施。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库,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开放创新等项目并纳入每年度投资计划,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储备库。做好重大项目实施安排,统筹项目资金平衡。有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不断激发全市各族人民参与规划实施的意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体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强化规划落实情况动态跟踪。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纲要实施情况的总体跟踪分析,各级有关部门负责对纲要相关领域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高度重视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和纲要实施完成后的总结评估,及时反映纲要实施进展情况。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跟踪方式,提升对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市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依法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照程序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经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生效。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区党委九届八次、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同心同德、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感恩奋进,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昌都,谱写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篇章而不懈奋斗!


名词解释:

“五个100%”:小学数学课程开课率100%、中小学双语教育普及率100%、中学理化生实验课程开出率100%、职校国家目录规定课程开出率100%、中学数理化生课程教育计划完成率100%

自治区“一核一圈两带三区”发展新格局:拉萨核心增长极;以拉萨为中心,辐射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的三小时经济圈;边境沿线发展带、铁路经济带;藏中南重点开发区、藏东清洁能源开发区、藏西北生态涵养区。

“五个根本”: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国企改革“五个一”工程:加大力度推动市属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区属国有企业建立一家合资子企业,从中央企业引入一套管理团队,实施一批产业兴藏合作项目,吸纳一批昌都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助一批农牧民转移就业。

“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

“三权分置”: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三个长期不变”: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保持农户依法承包集体土地的基本权利长期不变;保持农户承包地稳定。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

“四联增收”:干部联片、部门联线、企业联户、利益联人。

“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六个提升”: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校长治校能力、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

“五唯”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倾向。

“两降一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提升人均预期寿命。

“四个1010个最美志愿者、1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四讲四爱”:讲党恩爱核心、讲团结爱祖国、讲贡献爱家园、讲文明爱生活。

民族团结“九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军营、进寺庙、进景区、进家庭。

“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法律“七进”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